科普信息網

全球快看:那些一直沒陽的人,是自帶“幸運基因”嗎?

發布時間:2023-01-20 11:47:56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從放開以來,科室病人、身邊同事、家里人,已經基本感染過一輪了,而我,到現在還陰著。”

“我們辦公室全陽了,就我沒事;爸媽陽了一周了,我跟他們同吃同住也沒陽;和朋友出去吃飯喝酒,聚完會她們都陽了,就我沒陽。我是自帶免疫抗體嗎?”


(資料圖片)

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不被新冠病毒“青睞”的人還真有不少。他們就是傳說中對新冠病毒具有強大免疫的“天選之子”嗎?

目前的證據表明,人類對新冠病毒還是普遍易感的,但歷史經驗證明,任何病毒都不能感染所有人類。比如,有CCR5del32基因型的人不容易感染1型艾滋病毒,而有些人打了無數次乙肝疫苗也不會產生抗體。

新冠疫情這幾年,有很多科學家對新冠病毒的易感和不易感人群作了各種分析,希望找出隱藏在幕后的真正機制。最近,有報道說,英國牛津大學在《自然》雜志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有些人很難感染新冠病毒,是因為他們攜帶著一些“幸運基因”,代表性基因有HLA-DQB1*06、HLA-B*15:03,后者全球只有0.63%的幸運兒攜帶。而有些人更容易感染且更容易發生重癥,則是攜帶了“大冤種基因”,代表性基因有HLA-B*46:01。

現實中,擁有這些“幸運基因”真的就能讓人遠離新冠病毒感染嗎?其實,你想多了。

HLA(HumanLeukocyteAntigen)即人類白細胞抗原,是人類非常重要的免疫應答部分。它們在各種有核細胞的表面,能檢測到內源外源的異蛋白并呈遞出來,激活身體的免疫反應,將其“消滅”。由于其核心的免疫呈遞作用,HLA相合也是移植的必要條件之一,供受者HLA不匹配越多,移植后的排異反應一般也越大。

HLA國際數據庫對基因的各個位點(包括HLA-A、HLA-B、HLA-C、HLA-DQB1等)的相關基因序列進行了編號。因此,“HLA-DQB1*06”是HLA基因DQB1位點06編號血清學水平的基因分型結果,是一個低分辨率的分型。這屬于一個很粗糙的分類,攜帶這個亞型的人群在不同種族的比例可以超過30%。這就意味著全世界超過近1/3的人都攜帶有這個“幸運基因”。這么高的攜帶比例,難道這些人群都對新冠病毒不易感嗎?

我在一番調查后發現,這個報道引用的文章是2022年牛津大學發表在《自然·醫學》的文章,但原文中,研究者表達的并非上述結論,目前的結論是被后續的報道誤解并夸大了。

這篇論文顯示,在一項英國新冠疫苗臨床試驗項目的回顧性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攜帶HLA-DQB1*06基因亞型的人群,在接種后的特異性抗體反應有一定的優勢,并在應對突破性感染時具有一定的優勢。但這些微小的差異在臨床上的價值也很低,所以所謂的“天選之人”其實是不存在的。

對于此前報道提到的“天選之人”強大基因——HLA-B*15:03,我們檢索了這個基因亞型在人群的比例。結果發現,這個亞型在中國人中的比例的確非常低,按照趙桐茂的《骨髓移植HLA配型》基因頻率計算,1萬人中約有2.4個攜帶者。但是在德國骨髓庫的數據,300萬德國裔捐獻者HLA-B*15:03攜帶的比例稍高點,達到了萬分之十二。這么低的群體比例,想要找到幾例來驗證“強大的優勢”并不容易。

與“天選之人”相對的,就是一些非常易感的人群,其背后的基因則被戲稱為“大冤種”基因。

“大冤種”基因被安在“HLA-B*46:01”頭上,也讓HLA-B*46:01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報道中說,攜帶這個亞型的人更容易發生重癥,而且據基因頻率測算,這個亞型在中國人群的攜帶比例非常高,南方人群達13%,北方人群達6%,但就前一段時間發生的疫情情況來看,南北方的差異和這個攜帶率是相互矛盾的。

至于HLA和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和保護性之間有沒有關系,早在2021年時,就曾有一篇專門的研究得出“無關”的結論,當然這也只是一篇文章,我們還可以繼續關注后續進展。

其實,是否容易被新冠病毒感染,背后雖然有基因和遺傳的因素,但這些基因不一定就與HLA有關,也可能是其他的基因或者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目前人群廣泛被感染的情況來看,用概率方法得到的某個結論,可能只是一種相關關系而非因果關系。

總之,基因雖然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感染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千萬不要把所有沒有被感染的人,簡單地歸結于“基因好”,而忽略了疫苗、防護、鍛煉、免疫等因素在抵御病毒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華大基因CEO,科普作家)

標簽: 天選之人 基因頻率 病毒感染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