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世界觀天下!《三體》中的科技鎖定與基礎科學觀

發布時間:2023-01-23 21:41:49 來源:《科學大觀園》雜志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根據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正在央視熱播,已經成為備受矚目的國產科幻劇集。無論是原著小說還是改編劇集,一上來就拋出一個難解之謎:全球范圍內的一些頂尖科學家在兩個月內先后自殺,而納米材料科學家汪淼眼睛中竟然出現了幽靈倒計時,甚至宇宙為汪淼閃爍的信息仍然是揮之不去的倒計時。到底是什么力量使然?大史一語道破玄機,所有的離奇現象都指向了一個后臺,“它想把科學研究徹底搞垮”。但這后臺是誰大史也不知道。直到第二紅岸基地“審判日號”被古箏計劃毀滅,謎底才從獲取的28G三體信息中浮現出來。

原來,后臺是外星文明三體文明。由于三體星系三個太陽的獨特結構,三體文明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毀滅與再生。192號文明最終成為三體文明的里程碑和轉折點,因為它最終證明了三體問題是無解的,三體世界是一個沒有確定運行規律的混沌系統。三體文明在亂紀元里達到新文明高度的希望也隨之成為泡影。由此,192號三體文明放棄前191輪文明的發展模式,確立了通過星際移民尋找新家園的新方向。“飛出三體星系,飛向廣闊的星海,在銀河系中尋找可以移民的新世界!”地球由此成為三體文明的移民目的地。

然而在三體艦隊出發后,三體世界卻發現,科技在地球文明與三體文明中的發展規律存在巨大差異:科技在三體世界的所有兩百個文明中都是勻速甚至是減速的,而在地球文明卻是加速發展。這就意味著,當450年后三體艦隊到達地球時,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已經遠遠反超三體文明。不僅移民地球無法實現,還極有可能被地球文明所滅。

為了遏制地球科學技術的發展,三體世界制訂出三個科技鎖死計劃。第一個計劃是染色計劃。旨在利用科技產生的負面作用,使公眾對科學產生恐懼和厭惡。ETO成員生物學家潘寒執行的就是染色計劃。他通過預言轉基因對人類的危害和“中華田園”實驗社會,使其“科技革命是人類社會的一種病變”的錯誤科學觀日具影響力。第二個計劃是神跡計劃。通過對地球人進行超自然力量的展示,建造一個地球科學無法解釋的神跡世界,從而使非科學思維占據統治地位。汪淼遇到的幽靈倒計時就是神跡計劃的結果。當然所謂的“神跡”“超自然力量”其實質依然是自然科學,只不過因人類科技無法解釋而顯得神秘罷了。汪淼拍攝的照片、眼球視網膜上的倒計時,其實是智子極速穿越產生的感光點造成的,而宇宙閃爍則是智子二維展開后包裹住地球使然。

如果說前兩個遏制地球科技發展的計劃,都只能產生一些干擾,而無法產生根本性作用,那么第三個計劃智子工程則是決定性的。通過把一個質子改造成一臺超級智能計算機,將使其成為具有智慧的人工智能體。智子的首要任務就是潛伏于地球的高能粒子加速器,有意給出錯誤的實驗結果。物理學家楊冬的自殺很大程度上就是智子工程導致的。楊冬在“中華二號”高能加速器進行粒子對撞實驗,一切實驗條件都相同,但結果卻不一樣,呈現出無規律性,意味著宇宙普適的物理規律不存在。因此我們看到楊冬在遺書中說:“物理學從來就沒有存在過,將來也不會存在。”智子工程使地球物理學家永遠無法在物質深層結構研究上取得突破。如此一來,地球人對微觀維度的控制就被限制在五維以下,地球科學被徹底地鎖死了。

那么,三體文明在鎖死地球科技時,何以選擇物理學作為首要的鎖死領域呢?簡單說就是物理學屬于基礎科學中的基礎科學,三體元首曾對此作出過詳細解釋:“科學技術的全面發展取決于基礎科學的發展,而基礎科學的基礎又在于對物質深層結構的探索,如果這個領域沒有進展,科學技術整體上就不可能產生重大突破。”這反映出三體文明對基礎科學極為重視的科學觀。也正因此,三體文明一方面將重點放在鎖死地球的基礎科學,另一方面也大力發展自己文明的基礎科學。智子其實就是三體文明在物質深層結構研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三體物理學家不僅可以操控微觀世界十一維結構中的九維,還掌握了質子電路蝕刻技術,在將粒子低維度展開時可以保留其高維度結構信息,使粒子的高低維度雙向轉換變成現實。

人類科學家并沒有放棄對科技鎖死狀態的突圍。比如理論物理學家丁儀,就一直嘗試突破智子的干擾。他曾在國際空間站試圖觀察宇宙射線中的高能粒子,以此繞過智子,但終告失敗。直到《三體·死神永生》里的威懾紀元以后,人類才終于發明出智子屏蔽室。但可惜的是,直到太陽系被二維化,地球文明的科技水平都沒有趕超三體文明。而人類與三體周旋、對抗的法寶也一直并非科技,卻是無奈之舉下的黑暗森林法則。由此可見,三體對地球實施的科技鎖死計劃影響何其深遠,而這也啟示我們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基礎科學又被稱為純科學,是科學技術的根本。被譽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的《為純科學呼吁》,是美國物理學家亨利?奧古斯特?羅蘭1883年在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的演講。他指出:“人們將應用科學與純科學混為一談并不是罕見之事。”人們不能只是滿足于應用科學,而停止了更為根本的純科學的進步。因為基礎科學才是原始創新的真正源泉。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后,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創作研究基地委員,閩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

標簽: 地球文明 科學技術 深層結構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