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號”團隊成員在收到著陸器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的確認消息后歡呼。
在太空中飛了6個多月,火星探測器“洞察”號終于著陸了。
即便此前已有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的經驗,但“洞察”號的著陸依舊經歷了千難萬險。據“洞察”號首席工程師Rob Manning介紹,從進入大氣層到著陸,要經歷上千個步驟,在大約7分鐘的時間里,“洞察”號必須精準執行這些任務,且還冒著可能與地球短暫失聯的風險。
進入大氣層,打開降落傘,伸出腿,緩沖著陸,傳回信號……11月26日,美國東部時間下午3點左右,“洞察”號有驚無險地到達目的地。
探測任務就這樣開始了。
火震探測裝備升級
由于大部分探測任務需要長期固定在同一位置完成,科學家為“洞察”號選擇了一塊相對平坦的著陸區域——在火星赤道的北部,“洞察”號將在此開展預計兩年時間的探測任務。
“洞察”號將首次對火星的深層內部展開研究,并對火星上的地震——火震進行探測。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航天設計師錢航對《中國科學報》表示,“洞察”號此次火星任務的主要目標有二:一是通過研究火星內部結構及演化過程,了解類地行星的形成和演化;二是了解火星構造活動和隕石撞擊活動現狀。
由法國國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的內部結構地震實驗(SEIS)設備作為此次“洞察”號攜帶的主要科學儀器之一,將利用搭載的6個傳感器對火星地面運動進行測量。
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表示,SEIS能夠獲取星球內部的“影像”,就好比給行星做CT掃描,以探測火星上曾經存在的生命跡象。
1976年,美國的火星著陸器海盜1號和海盜2號在抵達火星時,也曾攜帶地震探測儀,但由于多種原因,傳回的有效信息并不多。錢航表示,此次“洞察”號探測器攜帶了更靈敏的地震儀,且有高分辨率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影像幫助定位震源。“這也讓人們期待‘洞察’號有更好的表現。”錢航說。
去火星挖坑?史上首次
“洞察”號還將第一次精確測量從火星內部散發出的熱量。“洞察”號著陸后,將通過機械臂把攜帶的另一件科學儀器放在火星表面,即由德國宇航中心提供的熱流和物理特性研究設備(HP3)。
該設備能夠利用機械裝置從火星地表向下挖掘5米,以了解火星土壤下的內部熱量變化——這是目前為止火星探測能夠觸及的最大深度。
此前美國宇航局(NASA)對于星球內部的熱流探測已積累了一些經驗,“阿波羅”15號和“阿波羅”17號都曾在月球安裝熱流探測儀,但由于未能估算好月球風化層巖石硬度,探測儀未能鉆探到計劃的深度。
“此次給‘洞察’號著陸選址時,科學家充分考慮了著陸區的風化層厚度和巖石硬度,以確保探測設備能夠鉆到5米深的地方。”錢航表示。
HP3會一點點將“觸角”探入地下,通過測量所處位置的溫度,確定從星體流失的熱量有多少。由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PL)領銜開發的旋轉和內部結構實驗(RISE)設備還將利用“洞察”號的X波段無線電通信系統,精確測量火星自轉軸的攝動。
歷經考驗飛向火星
攜帶了240萬地球人姓名的“洞察”號順利著陸——其中還包括了26萬中國人的名字,讓不少太空愛好者激動了一把。而實際上,“洞察”號飛向火星的旅程曾經被取消。
NASA曾在2015年末宣布取消原定于2016年3月的發射計劃,因為當時“洞察”號攜帶的地震檢測設備密封不嚴發生泄漏,NASA甚至表示考慮是否要完全取消這項探測任務。
雖然發射時間較原計劃推遲了26個月,所幸設備最終被及時修復。這臺靈敏度極高、能夠檢測到精確至原子尺度地面運動的設備將在火星上一展身手。
龐之浩表示,目前人類向火星發射的43個探測器中,成功的僅有18個,成功率不到50%。由于火星距離地球遙遠,對發射、控制、通信等技術提出了各種挑戰,火星也被稱為“探測器墳場”。
即便火星探測耗費巨大,人類也從未停下過腳步,世界各國仍在部署后續的火星探測任務。預計在未來3年里,NASA研制的“2020火星車”將降落火星,以尋找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證據。中國也計劃于2020年前后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