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里生命是怎么生存的?它們有著怎樣的身體結構?來自西北工業大學、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到兩千萬年的時間里,深海獅子魚在皮膚、骨骼和細胞等方面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演變,以承受深海環境的巨大壓力和其他挑戰。相關研究成果于15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雜志上。
馬里亞納海溝最深的地方達12千米,被稱為超深淵區。盡管這里靜壓力極高、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食物資源匱乏,研究人員仍還是發現了數百種物種,包括獅子魚。獅子魚處于超深淵區食物鏈的頂端,可承受700千克力/平方厘米的壓力。
2017年,我國自主研制的”天涯”號著陸器從馬里亞納海溝約7千米深的多個地點捕捉到一些獅子魚,這些生活在超深淵區的獅子魚皮膚透明,骨骼非常薄且可彎曲,顱骨不完全封閉,可以適應深淵的極端惡劣環境。
研究發現,深海獅子魚的骨鈣蛋白被截短了,而骨鈣蛋白調控骨骼鈣化和發育。“這可能是獅子魚產生不同尋常的顱骨和柔軟骨骼的原因。”論文第一作者、西北工業大學生態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講師王堃說,由于生活在黑暗環境中,深海獅子魚丟失了若干光感受器基因,導致其視覺喪失。
研究人員還發現,獅子魚的多個與細胞膜流動性和蛋白結構穩定相關的基因發生了特異改變,這可能有助于細胞在深海極端高壓環境下正常工作。王堃表示,深海獅子魚基因組的解析有助于闡明物種對于深海極端環境所做出的演化適應,為進一步的深海探索提供了線索。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