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里,靠著滴血驗親一戰,甄嬛徹底擊敗了皇后,從此走上了xxx的道路。
不過,話說回來,滴血驗親這個事,為什么古人這么信服?
什么是滴血驗親?
在中國古代,“滴血認親”其實是兩種方法的合稱:一種叫滴骨法,另一種叫合血法。
滴骨法,是指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骨頭上,觀察是否滲入,如能滲入則表示有父母子女兄弟等血統關系。
據說,滴骨法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實例記載,而在宋代的《洗冤集錄》也有記載: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云“滴骨親”,蓋謂此也。
合血法,則是指雙方都是活人時,將兩人刺出的血滴在器皿內,看是否凝為一體,如凝為一體就說明存在親子兄弟關系。
據說,合血法大約出現在明代,所以甄嬛傳里出現了合血法無疑是沒有問題的。
在中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滴血驗親的案例或許是蕭綜。據記載,蕭綜的母親原來是東昏侯蕭寶卷的妃子,在蕭寶卷被殺、蕭衍入主建康城之后,因貌美又有才學,所以被梁武帝蕭衍看中納入宮中。
蕭綜長大以后,經常做夢夢到有人提頭來見自己,經過詢問他認為自己應該是蕭寶卷的兒子,于是他跑去盜掘東昏侯的墳墓,刨出尸骨,用自己的血液滴在尸骨上,見血果真能滲入尸骨中。
蕭綜半信半疑,為了驗證又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在把他埋了之后又掘墓挖骨,然后把自己的血滴在兒子的尸骨進行試驗,血液仍能滲入骨中,蕭綜于是深信不疑,后來投奔北魏,改名蕭贊,并表示要為東昏侯服喪三年。
滴血驗親科學嗎?
我們現在應該都已經知道,滴血驗親這個事其實并不科學,不然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這其實與我們大家目前所知道的血型有關。
大家都知道,常見的血型有四種:A型、B型、AB型和O型。對于血型的區分,主要是根據紅細胞表面是否具有A抗原、B抗原。不同血型在紅細胞膜上有特定的抗原、而血清中有不同類型的抗體。
A型血,就是紅細胞表面有A抗原,而其血清中存在反應很強的B抗體;B型血,就是紅細胞表面有B抗原,而其血清中存在反應很強的A抗體;A型血,就是紅細胞表面有A抗原,而其血清中存在反應很強的B抗體;O型血,紅細胞表面既沒有A抗原又沒有B抗原,但其血清中存在A抗體和B抗體;AB型血,紅細胞表面既有A抗原又有B抗原,但其血清中不存在A抗體或B抗體。
當血型不同者的血滴在一起時,相互之間會因為紅細胞結合抗體而產生沉淀,這就表現為不能融合,唯有血型相同時才能相互融合。
而我們現在知道,父母與子女的血型關系并不那么簡單,例如A型血的媽媽跟B型血的爸爸,生出的孩子血型有四種可能:A、B、AB、O,如果孩子是B型血,他與父親的血自然能相容,但與母親的血肯定不能相容,反之亦然。
所以,合血法一點都不科學啊。
滴骨法則同樣不科學。
在人死后被埋在地下,經過較長時間之后,肌體會腐敗完全溶解消失,毛發、指(趾)甲脫落,最后僅剩下白骨化骨骼。而白骨化了的骨骼,表層常腐蝕發酥,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會浸入。
如果骨骼還未干枯,結構完整、表面還存有軟組織時,那么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會發生浸入的現象。
所以,滴血認親這種事,看看就好了,別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