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外賣餐盒可能比砒霜還要致命?看看靠譜的解讀

發布時間:2020-04-30 16:16:41 來源:果殼 責任編輯:caobo

最近,網上出現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致癌、降低免疫力、影響生育……不起眼的外賣餐盒可能比砒霜還要致命!》

驚悚的標題,名頭看起來很“專業”的自媒體,一開篇就拿出了國外最新研究,結論又足夠嚇人。這樣的文章,足以吸引無數眼球,嚇唬住廣大讀者。

馬薩諸塞大學的研究者確實發表了那篇論文。這篇自媒體文章截圖了那篇論文的標題和摘要中的背景部分,并沒有顯示完整的摘要內容,然后給出了一個中文的“結果顯示”。

但是,“結果顯示”后面的兩點信息,都是演繹和歪曲,跟論文內容幾乎無關。

下面,較真就來靠譜解讀一下,這篇文獻到底說了些什么。

一、

文中提到的“PFAS”,是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質的縮寫。這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常用于食品包裝材料、不粘和耐污涂料、防水涂料、化妝品以及其他數百種產品中。

PFASs是一種持續性有機污染物——在毒理學實驗中,高濃度下顯示了“多種毒性”。人們通過食物、飲水、空氣、粉塵以及直接接觸等途徑,都會攝入這類物質。在2003~2004年的普查中,98%的美國人血液中能檢測到PFAS的存在。在2013~2014年的調查中,所有3到11歲的孩子血液中都能檢測到。

其中,吃東西是PFAS最主要的進入人體內的途徑。

防油、防水的食品包裝材料中可能含有PFAS,在接觸時可能會進入食品中。食品包裝材料與人們攝入的PFAS之間有多大關系,此前并沒有比較好的研究,而這項研究就是在探討這個問題。

在此前的研究中,水產品、肉類、披薩和爆米花等食品中,都檢測到了PFAS的存在。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者隨訪分析了2003~2014年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的一萬多名參與者,比較他們血液中的PFAS含量以及食物習慣。

在研究中,“食物來源”被分為四類:快餐與披薩店、其他餐廳、非餐廳來源的食物在家吃,以及非餐廳來源的食物不在家吃,此外還特別列出了爆米花的食用量。

在美國社會的定義里,“快餐與披薩店”是指那些沒有服務員的餐廳,“其他餐廳”是指有服務員的餐廳,“非餐廳來源”是指便利店、自動售貨機、超市、小學餐廳等等。

關鍵是整篇論文中,根本就沒有討論“在家做飯”和“吃外賣”。

二、這項研究的結果

論文中的核心數據是下面這張圖,指“過去24小時中每100千卡不同來源食物所增加的PFAS百分比”。

圖中右邊的5幅小圖,是不同類型的PFAS的數據,最右邊那幅圖是各種類型的PFAS的匯總數據。結果是:

第一,食譜中每多增加100千卡的“快餐和披薩店食物”“其他餐廳食物”,血液中的PFAS有微弱增加,但沒有統計學意義;

第二,每增加100千卡“其他來源食物,不在家吃”,血液中的PFAS有微弱下降,但也沒有統計學意義;

第三,每增加100千卡“其他來源食物,在家吃”,血液中的PFAS下降了0.48%,有統計學意義;

第四,每增加100千卡“爆米花”,血液中的PFAS增加了4.8%,有統計學意義。

這里解釋一下,所謂“統計學意義”,可以理解為“確實存在差異”;而“沒有統計學意義”,可以理解為“雖然平均值有差別,但這種差別可能只是數據的偶然誤差,并不是真的存在差異”。

“是否存在統計學差異”,跟“差異有多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上面的數據中,快餐和披薩店的食物、其他餐廳的食物、在外面吃的其他來源食物,都沒有顯示出“能夠增加血液中的PFAS”,而“其他來源食物,在家吃”和“爆米花”則是“確實能夠影響血液中的PFAS濃度”——前者的影響是“降低0.48%”,后者的影響是“增加4.8%”。

三、

首先明確,這項研究跟外賣和在家做飯,壓根兒沒有什么關系。

那篇聳人聽聞的自媒體文章,是通過歪曲科研論文來吸引眼球。

論文中所說的“包裝材料”,跟外賣餐盒、塑料也是兩碼事。PFAS主要用于防水、防油的包裝材料中,比如研究中的爆米花袋子,通常就有一層防水防油的涂層。

這個研究真正說明的是:不同類型的食物以及它們的包裝材料,可能會增加人們攝入的PFAS。從“盡可能安全”的角度出發,食品行業應該去尋求更好的替代方案。

標簽: 外賣餐盒可能比砒霜還要致命

上一篇:移動基站存在零流量如何解決?
下一篇:美版健康碼如何追蹤和監測?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