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人類的性別受性染色體X和Y控制。但在許多爬行動物和魚類中,性別卻取決于孵化前卵的溫度。
1966年,塞內加爾達喀爾大學的法國動物學家瑪德琳·查尼耶(Madeline Charnier)首次發現,彩虹飛蜥可以利用溫度來控制后代的性別。自那以來,科學家們發現了其他遵循此類繁殖模式的動物,比如鱷魚、大多數海龜、多種魚類以及部分蜥蜴。
溫度決定性別三大理論
盡管存在大量理論,但目前還不清楚溫度決定后代性別的確切原因。墨西哥城國立自治大學生物學家迭戈·科爾特斯(Diego Cortez)稱:“最大的可能是,較高的孵化溫度會加速胚胎的發育,讓特定性別的后代更早孵化。”
根據這種被稱為“存活至成熟”的假說,科爾特斯說,爬行動物的孵化通常在生命繁盛的雨季,因為任何早期孵化出來的幼崽都可能獲得更多的食物。他解釋稱:“有了更多的食物,后代就會生長得更快,存活到成熟的機會也更高。”
第二種可能性是,溫度決定性別可能會給雌性提供控制后代性別的方法。澳大利亞墨爾本拉籌伯大學的遺傳學家詹妮弗·格雷夫斯(Jennifer Graves)說,當種群數量較少時,雌性揚子鱷可能會選擇較涼爽的巢穴來孵化更多的雌性后代。相反,雌性可能會選擇更溫暖的地方巢穴。
第三種可能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學家卡拉·默勒(Karla Moeller)表示,溫度決定性別取決于被稱為芳香化酶(aromatase)的物質,它可以將雄性荷爾蒙轉化為雌性荷爾蒙。在許多動物中,在特定發育階段的高溫可以增加這種酶的水平,促使誕生更多雌性后代。
溫度決定性別適用于人類嗎?
所有已知遵循溫度決定性別規則的物種都是卵生的,而且是冷血的,這意味著它們的體溫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然而,人類并不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科爾特斯說:“在人類中,利用溫度決定嬰兒性別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至少需要人類適應兩種不同的體溫,從而分別促進女嬰或男嬰發育。然而,人體的溫度總是穩定在37攝氏度左右。”
盡管如此,科爾特斯認為,如果女性能夠以某種方式經受住體溫的一系列微小變化,可能會讓人類也遵循溫度控制后代性別的模式。他稱,有些幫助調節人類晝夜節律的蛋白質與爬行動物身上溫度決定性別的機制相關。這些被稱為CLK激酶的蛋白質遍布全身,可以感覺到體溫的微小波動。
科爾特斯說:“如果CLK激酶參與爬行動物溫度決定性別的機制,可以感覺到孵化溫度的巨大變化(通常在3到7攝氏度之間),那么我們猜想,這個系統也可以感受到較小幅度的溫度變化,而這些變化恰好可能會與人類胚胎的性別有關。”
如果人類性別由溫度決定,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
格雷夫斯提出,如果人類性別也由溫度決定,可能會促使我們的體溫變得不再恒定。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再控制自己的體溫。此外,我們可能會像鴨嘴獸那樣產卵,而不是直接產下嬰兒。
那么,如果溫度可以決定我們后代的性別,人類會變成什么樣?格雷夫斯說,最重要的后果可能是,父母在決定孩子的性別方面將變得微不足道。而由此帶來的最大風險在于,社會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性別失衡,加劇社會沖突。(小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