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之前的文章看,很多網友還是很在意手機上的高像素模式的。
首先,現在的高像素手機,傳感器上確實具有幾千萬乃至上一個像素單元。這和更早以前通過插值或多幀合成獲得高像素是不一樣的。
* MP = 百萬像素,10MP及1000萬像素
其次,這些40MP、48MP、50MP、64MP、108MP都采用了四拜耳(Quad-Bayer)、9拜耳的原色濾鏡。以1/2英寸48MP傳感器為例,單像素尺寸為0.8微米,日常使用時四像素合一相當于12MP 1.6微米。不難想到,高像素模式對于拍攝環境的要求是比較高的。
劃重點:手機傳感器就這么大,無法讓大像素與高像素同時視線。
最后,受限于手機鏡頭的分辨率,切換到高像素模式并不一定能顯著增加畫面細節,但肯定會讓照片尺寸成倍增加、延長拍攝后的處理時間、限制部分或大部分功能的使用——總之就是收益并不一定大于損失。
四拜耳其實不算是新事物,也不是手機傳感器的獨有特性:早年的尼康D1系列數碼單反,蘋果iPhone 6的前置攝像頭,以及松下GH5S同系列傳感器都才用過四拜耳或類似結構傳感器。華為之前一些產品上的4000萬像素“電影鏡頭”(1/1.54英寸超廣角)甚至是16拜耳。
往好處說,新一代手機傳感器確實基于四拜耳結構發展出了更好的對焦和HDR技術。但本質上,它們還是為了討好那些在意像素數量的用戶—— 明白這個道理,你就能理解為什么現在會有1/2英寸64MP(單像素0.7微米)、1/2.76英寸50MP(單像素0.64微米)等小底高像素傳感器了。
但還是把這些高像素傳感器看作是功能更多的1/4像素、1/9像素傳感器,同時不需要特別在意搭載這些傳感器的手機上的高像素模式。
但也不認同“1200萬像素就夠用”的說法 —— 4:3比例傳感器拍攝3840 x 2160的4K視頻,至少需要1106萬像素。
如果再考慮約10%以上的冗余進行數碼防抖,其實13MP至16MP是比較合適的 —— 如果是四拜耳型傳感器,對應的就是52MP至64MP。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