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我們日常談笑時經常聽到這句話,往往都是小伙伴們工作辛勞,休息不足之余,精神不振,用來互相打趣的。那么,“春困”現象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于“春困”的那些事兒。
/
為什么會“春困”?
首先,從傳統(tǒng)中醫(yī)的角度來說,“春困”的表現是一種氣虛之象,但是這種氣虛,并不一定因為身體虛弱。春天屬木相,有生發(fā)之意,人體的陽氣也像植物一樣,于春日蓬勃綻放,舒展生機,但倘若扎根不固,基礎不牢,那么春天的快速生長,對于我們的陽氣反而成了負擔,反成了拔苗助長。說白了就是,身體沒跟上季節(jié)的“節(jié)奏”,對比之下,就會顯示出氣虛的癥狀。所以,“春困”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冬天保養(yǎng)不足。
《內經》有云:“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宜固守元陽,藏精養(yǎng)陰,應該早睡晚起,節(jié)制飲食與欲望,鍛煉也不宜大汗淋漓。如果與之相悖,就如同扎根不牢,沒有儲存足夠的精氣來支持春天時的生發(fā),容易出現“春困”的癥狀。
其次,春屬木,肝氣舒發(fā),木克土,屬土的脾氣就相應被壓抑,脾陽虛則無力運化濕濁之氣,濕濁內滯,加重困乏。
第三,現代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負擔和心理壓力與日俱增,動輒加班熬夜,正常的基礎睡眠都難以保證,心神失養(yǎng),神尚不足,如何不困?
如何應對春困?
首先,根據我們剛才講述的原因,對因調整。冬日養(yǎng)藏不足的,謹慎調節(jié)飲食和作息,可適當吃酸味食物,有收斂之用,讓因為扎根不牢固導致的浮陽擾動得以安定收斂。自我按摩保健建議用掌根多肉溫熱處,從胸骨上窩中央的天突穴輕輕推撫,直線下行,直到上脘穴停止,只下行不回推,30次為一組,每天可早中晚各一組,以鎮(zhèn)斂浮陽。
肝郁或者脾虛者,困乏倦怠,調節(jié)飲食,脾喜溫升惡涼降,所以要避免過食寒涼、油膩、辛辣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脾的負擔,加重濕濁。如果有肝陽上浮之象,比如頭面上部皮膚多油長痘、面紅、耳鳴眩暈者,可適當按摩舒肝。雙手掌根從身體兩側,沿肋骨走向斜向下輕柔推動,50次一組,每天早中晚可行1-2組,疏肝解郁,若癥狀嚴重者須及時至醫(yī)院就診。
對于休息睡眠不足的小伙伴們,首先須調整作息。作息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比如周末覺得困倦就干脆一口氣接著睡,這是絕對不可取的。過多的無效睡眠只會讓你越睡越困,要提高睡眠的質量,在適當時間入睡。睡是陽氣歸根,養(yǎng)陽固本。春日不同于冬天的早睡晚起,應該順應生發(fā),早睡早起,其他時間如覺困倦,可適當進行按摩。常用的穴位有太陽、內關、風池、睛明、百會等穴,手指輕輕按揉即可。也可輕輕用指端從山根處向上推動至神庭,兩指輪流推動,循環(huán)往復綿延不絕,即可緩解。也可以在天氣好的時候戶外輕度活動,拉伸筋骨,對困倦有很好的緩解。癥狀嚴重者也可去醫(yī)院進行針灸或推拿治療。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