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科普丨梵高、丘吉爾、達芬奇等都患過,國際雙相情感障礙日聚焦這種“天才病”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3月30日,是國際雙相情感障礙日,也是著名的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高的生日,梵高的死和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大關系。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這種疾病,理解和包容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國際上將每年的3月30日定為“世界雙相障礙日”。
雙相情感障礙又稱躁郁癥,因為丘吉爾、舒曼、拜倫、畢加索、達芬奇、海明威、詩人海子等諸多名人都患有該疾病,又被大家稱為“天才病”。
隨著當前都市人群工作、生活等壓力的不斷加大,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病率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下,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雙相情感障礙屬于一種常見的情感障礙,患者會出現抑郁、狂躁等表現,嚴重的可能會自殺或者傷害他人。如何才能夠幫助這一群體得到妥善的治療,避免悲劇發生?
“從服藥到停藥,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實施個體化治療非常必要。”中國藥理學會治療藥物監測研究專業委員會神經精神學組組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檢驗科主任李文標教授在相關專家交流會時表示,我們可以通過治療藥物監測(TDM)來精準把握用藥劑量。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具備兩個癥狀,一定要做到精準治療,科學服藥。同時,由于精神類藥物副作用較大、藥效個體差異較大等種種原因,這類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往往不高,臨床需要定期監測治療藥物濃度,來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促進精準用藥、提升患者的依從性與用藥安全。
雙相情感障礙患者需堅持服藥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算,新冠疫情對人類精神心理健康的影響,將會持續多年。有數據表示,到2021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增加了7000萬抑郁癥患者、9000萬焦慮癥患者。作為常見的情感障礙,雙相情感障礙的發病率也在呈現上升的趨勢。全球雙相障礙的平均發病率為2%-3%,部分國家或地區可高達5%-7%。目前全世界約有6000萬人受到雙相情感障礙的影響,而我國雙相情感障礙發病率逐年提升,患病人數已達840萬。
盡管“雙相障礙”患病率不低,且發病率逐年上升,但大眾對“雙相障礙”還是頗為陌生。雙相情感障礙分躁狂時相和抑郁時相兩種疾病狀態,交替發生,在躁狂的時候主要表現是情緒高漲、思維活躍、行為容易沖動;在抑郁的時候表現為情緒低落,有時候會伴有焦慮,有無助感、絕望感,極端者可出現自殺觀念,甚至實施自殺。前段時間火遍網絡的《我們的天才兒子》一文的主人公編譯作者金曉宇也是此情感障礙患者。
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慢性病。患者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行為矯正以及物理療法等等。在諸多治療手段中,藥物治療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基礎的治療。然而,臨床上最為棘手的,就是這類患者的用藥依從性問題。
雙相情感障礙病人接受藥物治療時存在無療效無不良反應、有療效伴有不良反應、療效不明顯但有不良反應、有療效無明顯不良反應等情況。李文標教授解釋到,這是由于用于雙相情感障礙治療的藥物存在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方面的個體差異大,治療指數小,不良反應多等問題,不少患者會因為有不良反而自行停藥。
治療藥物監測需個體化治療
“因此,針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實施個體化治療非常必要。我們可以通過治療藥物監測(TDM)來精準把握用藥劑量,提高他們的依從性。”李文標表示。
據悉,TDM是一門交叉學科,主要通過高靈敏性的現代分析技術對生物樣本中藥物及相關活性代謝物的濃度進行定量分析,結合臨床指標和藥物的有效治療濃度范圍,運用藥動學和藥效學的知識和原理指導臨床藥物治療,使給藥方案個體化,以提高療效,避免或減少不良反應,并且為藥物過量中毒的診斷和處理提供實驗室依據。
“通過TDM,首先可以幫助醫生觀察藥效發揮的情況,有助于用藥劑量個體化調整,提高藥物治療的有效率。其次是,精神藥物的毒副作用往往比較大,而可以有效減少不良反應。另外,通過治療藥物監測,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病人服藥的依從性,一方面是防止自行停藥,另一方面也防止患者過度服藥,導致藥中毒。”李文標教授說。比如,一旦患者覺得自己康復了,想要停藥的時候,就可以通過治療藥物監測,來確認是否真的適合停藥。
治療藥物監測(TDM)對雙相情感障礙患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國內,這項工作尚未達到普及的程度,目前主要還是局限在省級精神衛生中心的層面。根據《2018年中國醫院治療藥物監測開展狀況調查》數據顯示,參加調查的463家醫院中有38%的醫院開展的TDM,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醫院并且實際工作中依舊存在不少問題。
“之所以治療藥物監測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的醫院,和本身的技術要求有關。”廣州金域質譜臨床檢測中心主任趙蓓蓓表示,治療藥物監測目前的主要檢測技術包括免疫學技術、高效液相色譜、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可同時檢測多種藥物及其活性代謝物、線性范圍寬及高通量的優勢,在藥物分析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是TDM監測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由于這類設備價格高昂,依賴進口,且專業性較強,需要特殊的專業人才進行操作使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項技術在醫療機構的規模化應用。
根據金域醫學數據顯示,不少患者使用抗精神藥物同時存在用藥不足(未達到有效濃度)和藥物過量的問題。譬如針對治療精神分裂癥的氨磺必利片檢測,有57%的樣本存在高于參考范圍或高于警戒(藥物過量);而另一種針對有鎮靜作用的喹硫平檢測,則有39%的樣本存在用藥濃度偏低。
趙蓓蓓分享,一名32歲的男患者,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服用奧氮平(非典型神經安定藥)10mg,效果不佳,心理疏導效果差,通過治療藥物監測發現其服用的血藥濃度不在參考值范圍,因此調整奧氮平的劑量,改為20mg,十天后該患者癥狀控制理想。
“事實上,目前在精神障礙患者治療全過程中,治療藥物監測已逐漸成為重要的一環。在臨床初步制定用藥方案前,提供用藥基因檢測,為臨床醫生在藥物種類選擇和劑量方面提供依據;進入治療階段,則提供治療藥物濃度檢測和報告解讀服務,優化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提高臨床療效、確保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讓患者受益。”趙蓓蓓說。
(作者:唐唯珂 編輯:徐旭)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