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借助物聯網技術,在生產、管理方面有了一定改善,推進農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的各項細節,改變依靠經驗進行管理的生產方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智慧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隨著云計算、大數據、傳感器等物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智慧化生產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同時逐漸滲透到農業生產中。
基于聯網技術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既考慮農作物的生長階段,又考慮土壤狀況和天氣情況,提高灌溉的精細化程度,為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同時更節水、更節力。該方案不依賴運營商網絡,結合用戶需求,基于用戶自身的網絡覆蓋,將標準化種養殖的技術帶到農業生產之中,提供精準化種植、智能化決策。
農業物聯網即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空氣溫濕度傳感器、土壤溫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云平臺手機端或LED大屏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數自動控制, 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可實現在辦公室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采用無線網絡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科學培養
通過對傳感器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土壤適合種植作物的結論,通過氣候和環境傳感器可以實時采集作物生長環境的數據。
精確控制
通過各種傳感器,可以根據作物生長的要求,快速調節栽培基地內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
傳統農業很難將種植過程中的所有監測數據記錄完好,而通過各種監測傳感器和網絡系統保存所有監測數據,便于追溯農產品來源,完成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
通過現代化管理,高效利用資源,合理工業布局,自動控制環境等,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形成了基于物聯網的智慧農業。實現了農產品生長環境、加工、流通等過程的全生命周期自動化管理,為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供了技術支撐,也保障了果蔬產品的優良品質。
發展智慧農業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智慧農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不僅改變生產經營管理與服務,改善國民生活質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