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wǎng)

報紙停刊,新時代新聞靠什么擔起重任

發(fā)布時間:2019-01-04 10:32:35 來源:航通社 責任編輯:caobo

2019 年,我們正加速告別報紙。

就像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什么人提起“拜年短信”一樣,報紙的消逝,也不在大多數(shù)人的感知范圍內(nèi)。人們正為“信息過載”而頭疼,短視頻風潮也早已過渡到手機習慣收看的豎屏,可在報紙上面印個二維碼都依然算是重大創(chuàng)新。

人們既不買實體報紙,也不關注電子報,甚至不在意是否還有熟悉的記者為自己寫文章。眾多報紙編輯部出逃的“難民”通過微信公眾號重操舊業(yè),成為觀察者口中的“新聞游俠”。

但是,當報紙——特別是成建制的地方報紙——大批量消失以后,身為散落全國各地的城鄉(xiāng)居民,我們損失的絕非只有一個“無關痛癢”的訂報習俗,而是身邊社區(qū)街坊的新聞來源和發(fā)聲渠道。

在原子化、同質(zhì)化的城市生活,驅(qū)使各地讀者都在看全國一致的新聞版面的時刻,地方新聞報道的缺失將引發(fā)怎樣的改變,還是一個少有人關注的話題。

“塌方式”停刊和“花式”征訂曾在北京發(fā)行量排前三的《法制晚報》,和近 20 家其他報紙一起倒在了 2019 年的黎明前。

隸屬于《北京青年報》社的該報發(fā)行量曾多次超越母報,在 14 年生命歷程中貢獻了眾多社區(qū)突發(fā)新聞和深度報道,曾被認為無論如何都不會被殃及。

《北京晨報》《渤海早報》《西部商報》《申江服務導報》《羊城地鐵報》……從 2018 年下半年開始,紙媒“塌方式”停刊潮不曾停歇。(https://mp.weixin.qq.com/s/vSN95X__Epdr1C4gTPG9sw)

這些報紙中,影響范圍僅限于所在地區(qū)的地方報紙占了絕大多數(shù),以至于除了上面的幾個名字之外,更多的報紙即使死掉,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一聽名字,就覺得“與我無關”。

可能,唯一有底氣說自己不會關停的報紙,只剩下《人民日報》了。然而就連它都在新一年縮減了 4 個版面,雖然改用全彩印刷作為補償。

至于其它地方的機關報,似乎就更是流年不利,訂閱地方機關報越來越被強調(diào)是一項任務,甚至在黑龍江省,到去年 12 月初,全省多個地方黨報征訂任務的完成度還不到 10%。

《湖南日報》《甘肅日報》《山西日報》等報紙在 11 月連續(xù)發(fā)文催促征訂報刊,有的還引用了一句名人名言:“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https://mp.weixin.qq.com/s/vr5_4zfD7vh-8VA9gsd_Zw)

報紙的生意越來越難,已經(jīng)成為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唯一的懸念,只是哪一年會成為歷史謝幕的那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而已。現(xiàn)在看來,2019 年可能就是這個節(jié)點。

兼具公營和商業(yè)媒體雙重屬性的國內(nèi)紙媒,曾被認為情況特殊,不像國外那樣說停就停,但現(xiàn)在的事實無疑說明,該關的一定會關,在哪兒都一樣。

廣州觀察在廣州,散發(fā)《羊城地鐵報》用的大紅色報架,還孤零零地立在地鐵 5 號線的每一個站廳里。

身為“新廣州人”的航通社作者,對于幾年前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在上班高峰時段發(fā)報紙,還印象深刻。

就像其他同行一樣,《羊城地鐵報》也不僅僅是一半版面抄微博,一半放廣告這么簡單,它在地鐵口設置了“m+”服務站,并時不時舉辦一些征婚、賽跑、踢足球之類的社區(qū)活動。

《北京娛樂信報》、上海《I 時代報》、《羊城地鐵報》和南京《東方衛(wèi)報》合稱“地鐵報四大元老”,2008 年共同發(fā)起了“全國地鐵報聯(lián)盟”。

當時有個說法,地鐵報是“平面媒體中最有活力、最有發(fā)展前景的報紙業(yè)態(tài)”。時過境遷,它們差不多都倒閉了。(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91165)

不過,《羊城地鐵報》的上級單位即《廣州日報》社,還是保留了旗艦報紙作為地方新聞報道的主力。

《廣州日報》一直以“身邊紙”作為口號,雖然是一份機關報,但卻是按照都市報的規(guī)格來做的,并未采取上級將日報和都市報分開的做法。

加上《羊城晚報》《新快報》《南方都市報》等的共同競爭,廣州作為華南媒體重鎮(zhèn),對地方新聞的覆蓋仍算是比較全面,成為市民反映身邊大小事,以致參與政策制定的重要途徑。

在全國其他城市,伴隨著報紙刊號大量注銷的,是報紙互相兼并,同一報業(yè)集團的力量逐漸聚集到一張報紙,一個 App 上,正如《北京青年報》所做的那樣。

各方面運營都非常出彩的《法制晚報》因此成為這個策略的犧牲品,它的員工大部分被要求轉崗到新媒體“北京頭條”,但其中伴隨的人員流失將不可避免。(https://mp.weixin.qq.com/s/cg2r7WTyoLH1iiOSs-yXQw)

文字版《1818 黃金眼》要說所有地鐵報當中活得還算滋潤的,還得去重慶找。

在重慶地鐵,你有很大機會看到某個乘客站著不動,手里捧著一張剛拿到的《都市熱報》在那傻樂。

《都市熱報》的魔性從文章標題就可見一斑:《小伙租長發(fā)漂亮妹子回老家過年 結果祭祖時尷尬了》《女子一年半分手20次 男友買了婚戒不敢求婚》《女子平時不理人 結婚給全公司發(fā)請?zhí)?連保潔都不放過》。

這并不是受到了 UC 震驚部的啟發(fā)——差不多從 2011 年這份報紙創(chuàng)刊至今,它都一直保持著這樣的風格。

航通社作者曾在重慶工作半年,期間讀到一篇家長里短的稿子,印象非常深刻。它的標題是:《慈母手中線,女友眼中釘》。

報道講了一男子穿著母親親手縫制的帶花紋的鞋墊,和女友去朋友家做客時候被笑話。女友覺得沒面子,回到家就將鞋墊剪成兩半。男子母親花兩個月做的“家和萬事興”刺繡牌匾也被擱置在一邊。(http://szb.cqdsrb.com.cn/html/2016-05/23/content_490700.htm)

至今回想起來,這個標題還是只能用“驚為天人”來形容。

有興趣的話,你可以去搜一下來源是《都市熱報》的社會“沙雕”新聞,結果之多相信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可以說,在 4G 時代,《都市熱報》還沒來得及像《1818 黃金眼》那樣火遍神州,基本就是吃了沒有視頻的虧。

該報在創(chuàng)刊 1 周年時總結道:

“自創(chuàng)刊以來,《都市熱報》每月均超額完成重慶日報報業(yè)集團下達的廣告任務及利潤指標,創(chuàng)造了當年投資、當年盈利的優(yōu)異業(yè)績,成為全國地鐵類報紙的一匹黑馬,引起國內(nèi)同行高度關注。”

(http://news.163.com/12/1223/05/8JCSQ57300014AED.html)

對比同城的《重慶時報》,《都市熱報》現(xiàn)在的滋潤局面更顯來之不易。《重慶時報》在新媒體崛起時代,領導為了自救,推出名為“愛達財富”的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平臺,運營 3 年攬到 50 多億投資。可是,該領導卻因此被捕,連帶報紙也在今年 1 月 1 日停刊。(https://mp.weixin.qq.com/s/L7wfQIlAAr85MNTtwF1hug)

地方報道“全國化”《羊城地鐵報》們死掉,是因為辦的不夠出彩;《都市熱報》活下來,是因為文章大家都喜歡看。歸結起來,一切似乎都是民心所向。

只是,由于《都市熱報》采取的策略,是去掉報道中濃厚的地域特性,將民生新聞從自己熟悉的小區(qū)院落,街坊鄰里當中抽離出來,變成全國人民都可以理解的戲劇沖突,所以才能輕易“出圈”,在微博時代也能借助其他渠道持續(xù)傳播。

看起來,不講身邊事,只弄“大新聞”,就是地方報紙唯一被驗證的出路。

在這個結論背后的邏輯是,高速聯(lián)通的網(wǎng)絡快速抹平了全國不同地域之間的信息鴻溝,讓各地居民都可以關注到均質(zhì)化的,全國一致的新聞內(nèi)容。

即使是“今日頭條”式的個性化推送,它也是將你放進了全國所有用戶的大池子里面,雖然你所在的地域依然是一個變量,但它和你的性別、年齡、學歷等處于同等地位,意味著你再也無法看到像在都市報層面那么多的本地新聞了。

這樣的安排,對于像航通社作者一樣,全國各地以至于全世界到處跑,“居無定所”的年輕人自然非常合適。因為隨著年歲漸長,喜歡留在大城市的我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讓在外地的時間超越了從小住在家鄉(xiāng)的時間,“第二故鄉(xiāng)”“第三故鄉(xiāng)”比老家更是如數(shù)家珍,本地新聞也就變得相對不那么重要。

然而,假設我是一個畢業(yè)就留在老家當公務員,當老師,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小日子按部就班展開,一眼望得到頭的“坐地戶”,那么我看到和我想看的新聞,也是和“x漂”們一樣的,也是想看全國范圍的最熱門新聞的。

小城市和大都會的人們,追一樣的劇,刷一樣的綜藝,看一樣的電影,因為一樣的“沙雕合集”而爆笑。全國人民丟失了《紅樓夢》《還珠格格》這樣的集體記憶,卻又在更高一層的審美趣味上無限趨同。

正是像《都市熱報》這樣的地方媒體,在求生欲的驅(qū)使下,把本該與當?shù)亟址痪o密結合,息息相關的地方社會新聞,“升華”成了具備全國流行能力的新聞,才讓各地“沙雕”在微博和朋友圈齊聚一堂。

跟這些優(yōu)中選優(yōu)的各地最佳新聞 PK 之后,專屬一地的新聞,自然還是比較無趣的占多數(shù)。所以,都市報們就是經(jīng)歷了這樣的過程,才變得沒人看的。

“無聊”的新聞,意義何在?你可能會問,現(xiàn)在連地球都是個“村”了,我們恨不得窮盡 YouTube 上全世界的奇葩新聞,來充實自己的感官。這時候,要回頭關注隔壁小區(qū)哪兒跑水了,旁邊某個街道的馬路坑坑洼洼,什么商圈旁邊發(fā)生了車禍,是不是還有意義呢?

如果你能做到一生順遂,無病無災,那當然無所謂。但是,如果是“你”——而不是別人——不巧有需要成為新聞主角,那意義在此刻也就大不相同。

比如說,你買的房子剛剛驗樓,發(fā)現(xiàn)裝修問題,天花漏水,墻面掉渣,承重墻晃晃悠悠。你跟小區(qū)同病相憐的業(yè)主一商量,打算跟報紙反映反映這個事兒。

如果存在街道一級,區(qū)縣一級的媒體,興許可以上頭版二版;如果市級媒體給力,能上個豆腐塊兒;再往上到省級都市報,就沒啥戲了。

要登上全國媒體?那你還不如自己發(fā)微博 @ 大 V 們,看你如何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其實,這恰恰就是地方媒體自己采編的新聞,這些家長里短的事兒,給我們所有生活于“社區(qū)”中的人們最大的意義。

沒有了地方媒體專門聚集起本地消息,服務本社區(qū)群眾,你個人的遭遇,需要和全國 6 億網(wǎng)民每天發(fā)出的浩如煙海的信息同場競技。

沒有人氣,不是網(wǎng)紅,你難免手足無措,不知要不要動點兒歪腦筋。因此我們看到的什么水滴籌,什么各種求助帖,不可避免為了擴大影響,要有一定的夸張和扭曲。而《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就是這種夸張發(fā)展到極致的反面教材。

對全球都關心的新聞,有很多力量協(xié)助辟謠,開挖不同角度,不同側面的深度報道,其中自然也包括從破產(chǎn)的紙媒逃出來的“新聞游俠”們。本地新聞就沒有這么高級的待遇了。

現(xiàn)實中,大部分人依賴地區(qū)性公眾號等自媒體來看地方新聞。然而,近年來已經(jīng)有眾多地方號因為提供不實消息被查處,甚至形成了權威消息只能等待本地網(wǎng)警發(fā)布,吃瓜必有“反轉”的局面。

如果地方政府的“xx發(fā)布”或者“xx網(wǎng)警”成為權威消息的最終出口,事件弄清原委往往過去了大半天甚至好幾天,“黃瓜菜都涼了”,嚴重影響了本地居民獲取身邊事的時效性。

地方紙媒停刊,再明顯不過地反映了人們的生活被全國和世界新聞所支配。你寧可關心奶茶妹妹的婚姻,劉德華的嗓子,也不愿意關注跟你處于同一水平線上的街坊鄰居,因為他們的新聞“不好看”,“不刺激”。

這也許會讓我們無意識地忽略地方媒體的重要作用:它們絕不是單純做傳聲筒,更不都是“浪費紙張”,本地新聞衰減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尋回失落的“家鄉(xiāng)”地方新聞衰退,讓位于全國性和世界性議題,這個問題不僅中國獨有,全世界都有。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政治學家霍普金斯(Daniel J. Hopkins)在其新書《越來越美國:美國政治行為是如何并且怎樣國家化的》(The Increasingly United States: How and Why American Political Behavior Nationalized)中提到:

“美國政治已經(jīng)完全全國化:選民們更加關注華盛頓正在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他們所在城鎮(zhèn)或州的情況。民主黨和共和黨已經(jīng)變得更加同質(zhì)化,在阿拉巴馬州提供了與佛蒙特州一樣的意識形態(tài)。”

《紐約客》雜志去年的一篇文章生動地描述道:

“地方報紙和廣播電臺,一度是國家信息的主要來源,匯集了國家、州和市政新聞。因此,那些主要對華盛頓發(fā)生的事情感興趣的美國人,仍然對他們的家鄉(xiāng)有很多了解。如今,選民們越來越多地從廣播網(wǎng)絡和有線電視頻道,或從社交媒體網(wǎng)站和在線出版物上獲取新聞,這些新媒體不太可能要求選民關注其市政廳或州議會。”

選民更有可能根據(jù)“意識形態(tài)純潔度測試”來決定應該選誰,而不是根據(jù)他們是否給所在選區(qū)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就是被稱為“美國政治的全國化”的現(xiàn)象,未來數(shù)十年只會愈演愈烈。(https://mp.weixin.qq.com/s/1NIxzF1GJGZoQGq_UJcxUA)

針對公共事務報道缺失帶來的地方治理危機,多國已經(jīng)行動起來,通過大平臺輸血為主的方式,試圖重振本地新聞報道的雄風。

Facebook 宣布投入 600 萬美元啟動一項社區(qū)新聞項目,以支持英國本地新聞業(yè)發(fā)展,這是 Facebook 公司歷史上的首次。同時,公司還在美國 400 個小城以及澳大利亞試點“當?shù)亟袢招侣?rdquo;(Today in xxx)的地方報道聚合形態(tài)。

英國廣播公司 BBC 牽頭成立覆蓋全英的本地新聞合作項目,今后 11 年內(nèi)為全國 800 多家媒體中的 90 多家提供每年 800 萬英鎊(約人民幣 7000 萬元)改善基礎設施,建立共享內(nèi)容資源的“中央廚房”。(https://mp.weixin.qq.com/s/wJmTUn9bI-4hZ8UWSGQDfA)

地方新聞議題天生不如全國性、世界性選題吸引人,這可能是單憑改良寫作手法無法改善的局面。

此時此刻,從報道全球性議題中獲得流量和粘性,因此受益的大型媒體平臺,是時候“反哺”這些不一定賣座,但有著深遠意義的本地媒體機構,以此擔當公共服務的重任了。

希望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也能在自己的新聞客戶端里,重新看到自己方圓幾公里的街道附近發(fā)生了什么。

標簽: 報紙停刊 新聞

上一篇:科技圈好產(chǎn)品平淡無奇,酷產(chǎn)品盡是泡沫
下一篇:下沉市場 中國的動能轉換、長尾蘇醒與平臺逆襲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