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查”數據顯示,2月11日,百度在線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新增“銷售第三類醫療器械”“銷售醫療器械II類”等內容,此舉被視為百度進一步布局醫療領域所做的準備。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第三類醫療器械在分類中級別最高,是具有較高風險,需要采取特別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
百度對此回應:“按照百度AI賦能醫療的計劃,百度將向全國500個貧困縣醫療點捐贈AI眼底篩查一體機,覆蓋5600萬眼疾風險人群,但依據國家相關法規要求,我們需要先在營業執照增加醫療器械經營資質,才可以進行相關硬件的采購及捐贈行為。”
上述“AI眼底篩查一體機”由百度與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合作研發,于2019年1月首次亮相。百度公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本次經營范圍變更屬于百度與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合作的公益項目執行中“正常的合規性操作”。
將近十年以來,百度在醫療行業屢有動作,或研發自有產品、或投資創業公司,但入局醫療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人工智能醫療領域面臨的競爭也日趨激烈,百度是否能在互聯網+醫療的市場中脫穎而出,依然是個未知數。
三線并進布局醫療
最近十年以來,百度主要按照產品研發、對外投資、醫療廣告三條線索進軍醫療行業,三線之間雖有互相支持和補充,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生態。
從集團內部的投入來看,百度一直試圖打造自有醫療產品。
2010年,百度與醫療信息平臺“好大夫在線”合作,邀請上千名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進行醫療詞條的編撰。2013年7月,百度健康上線。2014年,百度又推出百度健康云,將大數據處理和云計算技術應用在醫療領域。
豐富的數據積淀為百度的進一步動作提供了基礎,百度在2015年1月28日成立移動醫療事業群,旗下有百度醫生、拇指醫生、百度健康、百度醫學、百度醫療大腦、dulife智能硬件平臺等業務,立足于大數據往線下拓展。
一位曾供職于百度移動醫療事業部的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16年開始,該部門一直在尋找商業變現的方法,但屢次嘗試均告失敗。因此,2017年2月8日,剛上任的前百度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陸奇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時,移動醫療事業部成為第一個被整體裁員的部門。此后,部分醫療產品被劃到其他部門,百度醫生app關停下線。
移動醫療事業部被裁之后,百度內部曾建立“華佗”項目,打算純粹追求醫療領域的商業變現方法,但也未能成功,該項目也在2018年底與搜索業務合并。
沉寂一年多后,百度2018年11月在百度世界大會發布“百度靈醫”,隸屬于百度人工智能事業群。百度 AI 創新業務部高級總監、智慧醫療負責人黃艷稱,百度靈醫以幫助提升基層醫療水平為主要目標,現已上線智能分導診、臨床輔助決策支持系統、眼底 AI 篩查等多項產品,覆蓋診前、診中、診后及醫療大數據的全流程產品陣列。
另一方面,醫療內容帶來的流量一直是百度搜索的重要根據地,因此醫療廣告也是百度收入的現金牛。
上述百度前員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醫療內容在百度搜索的查詢詞頻占比高達10%。百度發布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在282億元的總營收中,網絡營銷收入就有225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79.7%,同比增長12%,其中,醫療、零售、教育行業的廣告占據重要地位。
搜索板塊的醫療業務向來飽受爭議,2016年“魏則西事件”引發的對百度搜索競價排名、莆田系醫院的質疑給百度帶來不小沖擊。2017年,陸奇曾主導對競價排名的整改,還對媒體表示,為了百度的名聲應該堅定干掉某些垂直行業的競價排名廣告。
不過,2018年5月18日陸奇宣布離職后,百度又重啟了醫療關鍵字的競價排名。
搜索業務帶來的巨大流量,對醫療業務也有所扶持。“百度的用戶和流量都在搜索上,要發展其他部門和業務都要靠搜索的流量去養。”上述前百度員工指出,百度搜索會給予醫療業務一些流量傾斜,比如百度醫生、拇指醫生把生產的內容投到大搜索的池子,搜索會給一些流量、權重上的傾斜,內容可以適當提權,從而為自有醫療業務獲取流量。
外部投資也是百度拓展醫療版圖的重要路徑。
2015年開始,百度先后對15家以上醫療企業投資,涵蓋移動醫療、醫學影像、新藥研發、基因測序等領域。2018年,百度對外的醫療投資占據了總投資項目數量的75%,并且大多為AI+醫療、精準醫療等具有大數據沉淀和應用能力的企業。
押寶AI突圍難
各大互聯網巨頭在醫療領域早已“深挖洞,廣積糧”,在對外投資和自有產品上的布局都有超過十年的積累。其中以百度、阿里、騰訊的投入最為深厚,京東、小米也動作頻頻。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大健康戰略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指出,百度的互聯網醫療生態以大數據資源和處理能力為核心,騰訊通過資本和資源的合縱連橫為用戶提供便利有用的醫療健康信息和服務,打造醫院-醫生-病人三者的信息交互平臺;阿里則從構建“未來醫院”入手,倒逼醫藥分家,試圖改變舊有體系。
與騰訊、阿里相比,百度的腳步顯得有些落后。騰訊、阿里在“互聯網+醫療”的布局已經覆蓋到全醫療產業鏈,涵蓋云健康、互聯網醫院、醫藥零售、醫療AI、醫療信息平臺、互聯網醫保,在醫院、醫生、患者、政府層面均有落地。
比如,騰訊自有的醫療業務就有微信智慧藥店/醫院、微保、騰訊覓影、企鵝醫典、騰訊云、騰愛糖大夫等,投資還涉及互聯網醫藥眾籌、大數據藥品研發等新興領域。從醫療咨詢、線上問診、醫學診斷、藥品銷售,到醫療保險乃至藥品研發,已經形成完整鏈條。
但百度內部的醫療事業和團隊一波三折,至今仍缺少商業模式,也沒有形成閉環。此前的移動醫療事業群正是因為沒有找到商業模式被撤,最近推出的醫療AI產品也暫時沒有商業化的考慮。
“百度用AI賦能,主要是協助醫學專家和機構擴展能力、提高效率去幫助社會,尤其是缺乏醫療資源的貧困地區。”百度公關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們沒想那么多商業化,先做事,去改善社會。我們的初衷是幫助醫生將高級能力復制出來,而AI技術應用過程中積累的案例信息也會幫助改進百度AI。”
人工智能上的優勢,讓百度把更多籌碼放在 “人工智能+醫療”上。百度靈醫團隊正是百度將人工智能應用在醫療領域的產品化嘗試。
技術實力是百度在醫療領域押寶人工智能的底氣。中國專利保護協會于2018年發布的《人工智能技術專利深度分析報告》顯示,百度以2368件的AI專利申請量在國內申請人中位列第一,兩倍于騰訊,三倍于阿里。在自動駕駛、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智能搜索和智能推薦四大AI關鍵技術領域,也在國內申請人中居首位。
人工智能+醫療的市場也具有廣闊的想象空間,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8 年中國人工智能+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200億元。
不過,AI醫學影像的成熟度使得同質化競爭嚴重,競爭依然不小。“對比中美醫療AI公司的業務布局,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美國醫療AI企業行業分布較為廣泛,而中國醫療AI企業大多集中在影像方面。”在首屆中國醫學影像AI大會上,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中國醫學影像AI產學研用創新聯盟理事長劉士遠教授說道。
有媒體指出,目前140余家從事醫療AI的企業,近120家在做醫學影像業務,同質化現象嚴重。即使百度有優異的人工智能技術,要在其中突圍也難度不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