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少年班,總能引起公眾的好奇。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西安交通大學2019年少年班選拔復試,更加注重對學生在“科學思維、創新熱情及渴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考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大學少年班不再只是挑選、培養“神童”。
大學開設少年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78年中國科技大學開設的少年班,隨后全國先后有十多所大學相繼跟進。但是,對于少年班的爭議一直存在。最典型的是,此種培養模式到底是“因材施教”還是“拔苗助長”,是否進一步助長了“高分低能”的教育傾向,甚至有人質疑少年班的學生在走向社會后“泯然眾人矣”。伴隨著爭議,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自主招生的擴大,目前全國仍在開設少年班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所高校。
上述背景下,少年班選拔方案的調整,其實是一種必然。首先,在現代教育體系下,“高分低能”的“神童”教育,越來越引發質疑,如果只注重開發學生的“智力因素”,而對其它“非智力因素”過度忽視,并不利于培養出來的少年大學生真正走向社會,也有悖少年班的初衷。或者說,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注定是畸形的。所以,當前的少年班選拔,“以筆試為例,在繼續側重考察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基礎上,加大了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測試”,這是一種選拔、培養方式的糾偏,實質上也是對新的社會“人才觀”的順應。
長久以來,社會對于大學少年班也不乏誤讀,“神童”“天才”的標簽被過度放大,往往忽視了教育的基本功能。的確,能夠上大學少年班的學生,一般都有著智力上的天賦,但并不意味著少年班就是要培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童”。就大部分情況而言,它主要是滿足那些早慧少年的個性化教育需求。誠如曾經的少年班畢業生指出,“碰到像那些真正的聰明人,你讓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復溫習,其實是種摧殘。”因此,在目前的教育生態下,不必過度強化少年班的“神奇”色彩。它的主要任務,其實是要探索“解決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難、早慧少年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計難、心理智力同步發展難”等傳統教育體系中尚未能解決的問題。
早慧少年也好,“神童”也罷,對這部分“小眾群體”的培養,首先還是要堅持“育人”的標準。既要側重培養、開發他們的特長,也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比如,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當前越來越受關注,少年大學生就更需要注重心理教育,從選拔上不能忽視。另外就是體能健康。這次的選拔中就發現少年考生們“體能普遍較差”。顯然,這不僅是少年班需要克服的軟肋,也是一般的大眾教育需要補齊的短板。
有人說,少年班的光環在淡化,這其實是好事。整個社會都需要以一種正常的眼光來看待少年班。任何一種教育,都該關照現實,致力于對健全之“人”的培養。如果偏離了對“人”的教育,再傳奇的“神童”培育,都難言成功。少年班的選拔標準變得更全面、更接地氣,這是一種積極的回歸,也能夠給予社會更正向的教育引導。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