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以下文章,你可以看到:
10年前會問:“這是新素材嗎?這是深度報道嗎?報道角度是什么?”而今天,作為主編的我可能會問:“新聞報道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在談及技術帶給傳媒業變化時,巴奎特從主編的角度給出了一個自己的理解。
現年60歲的迪恩·巴奎特(Dean Baquet)是一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曾在《洛杉磯時報》擔任主編;2014年成為了《紐約時報》首位非裔美籍主編。
在1990年4月最初加入《紐約時報》的時候,巴奎特主要負責都市新聞;在為《紐約時報》工作了10年后,巴奎特又以執行主編的身份加入了《洛杉磯時報》,并于2005年正式擔任該報主編。
但后來《洛杉磯時報》所屬的論壇報業集團進行破產重組,收入銳減,急需節省開支。巴奎特因為公開反對編輯部裁員而被解雇。
2007年,他以華盛頓分部主編的身份重回《紐約時報》,并在2011年9月擔任該報的執行主編。直至2014年5月升任主編。
巴奎特曲折的職業生涯折射出了美國報業的風云變幻。
作為記者出身的媒體人,巴奎特憑借優秀的新聞判斷力和資深的閱歷,榮膺西方主流媒體領袖《紐約時報》主編,但在這個媒體業遭逢技術沖擊的時代,這個職位更多帶來的是挑戰。
川普給新聞報道帶來哪些改變?如何適應數字時代?如何管理報社的年輕人?巴奎特正在給出自己的答案。
![]()
2
|
紐時首位非裔主編Dean Baquet
對于編輯來講,兩年意味著什么?
在互聯網異軍突起,美國報業陷入深度危機的今天,接管任何一家報社都是一個挑戰,成為《紐約時報》的主編更是極大的考驗。作為全美甚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報紙,該報必須緊跟時代,快速適應全球出版業的模式更迭;并且要時刻繃緊神經,思考該用何種方式給自己續命;其他各國的出版社和編輯同行們也在觀望,希望能從這里獲取一些改革的經驗。”
2014年5月,迪恩·巴奎特被正式任命為《紐約時報》新主編。而前任主編吉爾·阿布拉姆松(Jill·Abramson)卻被免職,她的任期僅維持了2年半。更換主編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團。
巴奎特是全球資歷最老的主編之一,曾在《洛杉磯時報》、《芝加哥論壇報》、以及他的家鄉——新奧爾良的當地報紙《皮卡尤恩時報》任職過。2016年9月的一天,在巴奎特的辦公室里,我們與他進行了輕松的交談,探討了如何報道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傳統紙媒如何變革,視頻領域的開拓,以及在《洛杉磯時報》擔任主編時的一些心得。
目前,巴奎特所在的新聞編輯室有1300多名員工。收購和裁員每天都在上演,但在全球報業日益蕭條的今天,這些都不再是什么大新聞。在同行們都忙著通過裁員來縮減成本時,《紐約時報》卻不斷引入數字化視頻資源,來給自己“充電續命”。10年前的輝煌已經無法復制,而10年后的光景現在也無法知曉。
如今的《紐約時報》與6年前相比更加自信,但它能否在后印刷時代成功轉型卻一直飽受懷疑。從1851年創刊至今,《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對高層的質疑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為了迎合數字化閱讀時代,《紐約時報》去年順勢推出了移動新聞客戶端。內部數據顯示,該報超過55%的數字化流量來自移動客戶端的使用者。雖然其網絡版訂閱用戶數在2016年迎來了上漲,但由于廣告銷售表現的疲軟,網絡版的整體營收表現也依舊低迷。
可見,在與移動客戶端的角逐中,網頁版新聞被遠遠甩在了后面。然而這些成績只是一個序章,《紐約時報》CEO馬克·湯普森(Mark·Thompson)在去年就定下了一個新目標——到2020年將在線營收翻番。現如今,在《紐約時報》每10美元的營收中,就有6美元來自網絡版和紙質版新聞的訂閱用戶。可以說,在全球新聞業式微的今天,思考如何“粘”住這些讀者顯得尤為重要,巴奎特所倡導的戰略編輯領導力勢在必行。
《紐約時報》一直將“不出錯”奉為準則。堅持每天報道150篇原創新聞,周末要增加到350篇。然而我們更關注的,是這些報社的商業模式以及讀者的流動。而《紐約時報》不負眾望,堅守住了新聞業的黃金準則,在數字化新聞的大環境中實現了商業轉型。
今年美國報業還有一個大新聞。2013年因虧損嚴重,《華盛頓郵報》被母公司賣給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今年9月,貝索斯向《華盛頓郵報》的執行總編馬蒂·巴倫(Marty·Baron),也是巴奎特多年的好友,提供了一些援助,幫助他們雇傭了100名新記者。在《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我們可以看到蘊藏在美國頂級報社間持續的較量。
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紐約時報》和其他的幾家報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質疑,主要針對它們爭相報道特朗普的荒唐之舉。媒體,長期以來作為政客們取之不盡的助燃劑,目前卻已經成了特朗普的公敵,高居“特朗普主義”的“仇敵”之首——從“他們壓根兒不好好寫”到更嚴重的偏見指控。主持人史蒂芬·科爾伯特(Stephen·Colbert)在脫口秀節目《扣扣熊深夜秀》中,指出過各大媒體爭相報道特普朗的荒唐之舉。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約翰·奧立弗(John Oliver)也憤怒地指出特朗普是美國的叛徒。而報社爭先報道特朗普,只會變相地為特朗普增加選票,甚至影響政治進程。這些質疑的聲音,讓巴奎特開始認真思考新聞業者的職責,也在逐漸修正自己的報道議題。
在第一場電視辯論結束后,《紐約時報》派出了18名記者參與事實核查,巴奎特宣稱要揭露特朗普的謊言。在最近的報道中,《紐約時報》透露,特朗普可能在過去近20年里從未繳納聯邦所得稅(對不同性質的企業按照不同的稅率征收利潤稅),并附上了2000字篇幅的解釋文。
作為全球新聞機構中最受矚目的一家,《紐約時報》的一舉一動都有人解讀。9月份,巴奎特剛剛進行了一場人事上的調整。他任命約瑟夫·卡恩(Joseph Kahn)為他的首任執行主編(managing editor),地位僅次于他。
特朗普時代到底給《紐約時報》的報道帶來了什么?巴奎特為什么要設一位執行主編?以下是美國新聞業分析師肯·多科特(Ken·Doctor)與迪恩·巴奎特(Dean·Baquet)的訪談記錄,講述了這位新聞界元老在擔任了《紐約時報》主編兩年后,他的見聞與思考。
Q: 肯·多科特(Ken·Doctor)
A:迪恩·巴奎特(Dean·Baquet)
Q:《紐約時報》完成新一輪任命后曾表示,執行主編約瑟夫·卡恩(曾任《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上任后的主要職責,是打造一個可以適應未來數字化社會的新聞編輯室。接下來《紐約時報》會做出怎樣的改變?
A:在過去三年里,我們取得了巨大的飛躍。這是一個在文化氛圍和報道題材方面都很有特色的新聞編輯室。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要跑的更快才行。我們既要不斷創新又要兼顧做出高質量的報道。但事實證明,在缺少援助的情況下,我無法做到兩全。目前我們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在創新方面我們可能要慢下些腳步。
Q:您曾說過,現在需要耗費比兩年前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如何成為一名戰略決策者,或者說對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您任職期間遇到過最大的困難是什么?
A:在追求創新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要兼顧兩方面工作:既要謀求變革,又要做出有價值的報道。然而,并不是每一個新聞組織在變革期都需要在這兩方面做得完美。
如何報道特朗普
Q:下面我們來談一談特朗普。我經常用iPhone截屏,來提醒我都瀏覽過哪些內容。一天夜里,我打開了《紐約時報》客戶端的主頁,發現上面竟然有5條關于特朗普的報道,這種集中式報道在大多數媒體中并不常見。不斷制造新聞的特朗普給媒體界帶來了哪些麻煩?
A:專欄作家Jim Rutenberg討論過媒體人該如何報道特朗普。也許每個記者最初都會感到有些驚愕,然后開始思考該如何報道這樣一個不斷制造話題的家伙。不光是那些離譜的東西讓人心煩,他說的內容也全都是錯的。在我看來,特朗普在挑戰我們的底線,他可能正在改變新聞業。在“快艇事件”發生時我擔任《洛杉磯時報》的執行主編。當時的報社不知該如何報道這一事件。我無法在沒有厘清事實的情況下,就說越戰老兵們的指控是錯的。
(快艇事件:2004年,克里獲民主黨提名為該黨2004年美國總統競選候選人。在競選期間,由美國越戰老兵組成的“快艇老兵說真相”組織推出連串廣告,攻擊他謊報越戰經歷。雖然克里回擊廣告不實,但對其支持度造成了很大影響。)
Q:作為記者,對于這類報道我也很糾結。
A:我們也一樣。我想特朗普已經不會再讓我們糾結了。事實已經很明朗,我們會對它進行事實核查,我們要用事實證明他滿口胡言。
Q:在該報其他的一些報道中,我看出了這種情緒。也許特朗普也帶給了您一些勇氣。
A:帶給我們勇氣?
Q:沒錯,用勇氣證明什么是才是真相。
A:從小布什和伊拉克戰爭中,就可以看出,新聞組織的一些報道是偏離事實的。新聞報道給讀者傳達這個世界的模樣。如果讀者沒有認清事實,很容易被誤導。普通民眾更愿意相信政治家的話,然而這些消息總會有漏洞。伊拉克戰爭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時的美國人堅信,政府機關不會就大規模傷殺性武器的問題說謊。
現在,特朗普跳進了我們的視野。他曾在一場辯論中發表過一些言論。福克斯新聞的女主播凱利(Megyn Kelly)就一些言論提問,他說:“那都不是真的。我從來沒說過那樣的話。”我們事實核查團隊的成員就會去調查他的網站——這就像是條件反射——因為他習慣于撒謊,我們就“被迫”變成了這樣。
Q:您還在新聞中發現過哪些報道不實的現象?
A:我在國外的新聞中會看到一些不實報道。最近美國就有一篇新聞,介紹紐約州州長安德魯·庫莫(Andrew·Cuomo)將花費1500萬美元,在紐約的奧內達加建一個高科技電影制片廠。但這篇文章的第三段就透露了一個訊息:事實并不是那樣的。
嘗試視頻新聞
Q:您是怎么發現這些不實報道的?您如何進行判斷?
A:對我來說,這些靠的不是新聞判斷力,只是出于記者的本能。現在有一些言論,預測現年64歲的蘇爾伯格(Arthur Sulzberger)(紐約時報公司的董事長,他的家族從1896年以來一直擁有《紐約時報》。)的后繼者,將從他的三個侄子中產生。我從各方面聽取信息,會找出一些不同的看法,后來事實的形象逐漸在我心中成型,這絕不是一時間就形成了的。
一年前開始,我逐漸意識到有些東西不必太較真。大家可能都聽過“金字塔原理”,它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邏輯思路和表達方式。老一輩的新聞業者告訴我,在五、六十年前,如果當天需要采寫50條新聞,根本沒有時間考慮語言的修辭和對仗,他們要做的只是用通俗的語言講述事實。
Q:也就是說新聞“規模化生產”。
A:沒錯。我學生時代的專業是英國文學,從小就有一個文學夢。后來我成為了一名新聞業者,開始學習如何用不同于文學的方式寫作。
Q:現如今,很多年輕人都開始用類似于規模化生產的方法創造新聞。就在昨天,我還和Fresco News的CEO交談,他今年剛滿21歲。他嘗試向地方電視臺提供新聞片段,還構建了視頻分享平臺。這位年輕的創始人John Meyer和我說,他們很慶幸能用到如此先進的設備,可以捕捉各種各樣的鏡頭。那么,你們有沒有考慮到,在未來開拓視頻新聞領域呢?
A:我不能保證在每個領域都能用到這種技術,但我提倡做視頻新聞。在剛開始擔任執行主編時,我只是目光短淺地將它看成新生代事物,并沒有考慮將它付諸實踐。現在是時候考慮用視頻新聞創收了。真不敢相信,《紐約時報》到現在還沒有嘗試視頻新聞。
Q:這周有關于視頻新聞制作的消息嗎?
A:目前已經在制作中了。是特朗普對移民問題發表言論的一個視頻集錦。我認為,視頻新聞有巨大的創收可能性和新聞性。現在我們到了一個需要做決策的時刻,如果《紐約時報》東家蘇茲伯格說:“我們一致認為視頻新聞不會給我們帶來一分的收益。”我絕對會跟他講:“我們該考慮如何將視頻新聞持續做下去。”
Q:那將是個巨大的改變。
A:我認為,視頻新聞與傳統新聞是不同的,它有極大的創收價值、新聞性和觀眾吸引力。可以想象,《紐約時報》前總編輯Arthur Gelb和他的團隊在40、50年前,也經歷了同樣的思想“洗腦”。要知道,當時《紐約時報》最先跳出了傳統題材的禁錮,立足于垂直內容,嘗試了藝術、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報道。我們要做好準備,迎接新鮮事物,努力讓這些視頻新聞保持優質,同時富有思想。
關于視頻新聞,我和一些同事的觀點不同。公共主編Liz Spayd對與Facebook Live(視頻直播平臺)合作并不看好,但我卻力挺這個新鮮的嘗試。
Alex MacCallum 是《紐約時報》視頻部高級副總裁。他提出要和Facebook在視頻方面展開合作。我很支持他的提議,不僅是看到了變現能力(Facebook支付給《紐約時報》費用,來獲取視頻資源),也可以教會員工們如何用另一種方式講故事。早期所提倡的純文字報道,現在看來難免有些落伍。我們這里聚集了很多年輕人,大家都愿意去嘗試新內容。
Q:看來您真的轉型成了一名管理者。
A:沒錯,一個領導者。更確切地說,是以領導者的身份來管理資源。
如何講出好的故事
Q:兩年前您正式擔任《紐約時報》主編時,我曾和報社里的一些人交談過。很多人都說,您是個優秀的主編,是個不錯的領導。
A:他們說的比較中肯。
Q:看來您正在發起一場傳統新聞業的革命。和您差不多年紀的大多數人,應該都排斥不斷改變領導和管理方式。
A:沒錯。但是我愿意承認自己的知識盲區。在我初任《紐約時報》主編時,對很多事情我都一無所知。
要知道印刷業是一個不容許犯錯誤的行業,一個很小的印刷錯誤,最后會在上百萬張報紙上顯現出來。而電子化的東西就沒有太多這方面的顧慮。我不是說電子新聞缺乏準確性,它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一些風險,我們應該認識到這種便利。
現在的年輕員工時常會迸發出有一些創造性的想法,這些新點子會讓《紐約時報》更能跟上時代的變化。我不愿意用等級制度來限制他們發聲。
Q:跟我們講講這些年輕人和老員工間的融合吧。您可能會向新員工這樣介紹:“這里有著優良的傳統,聘請了全國最優秀的資深記者和作家。”但在這個日異月殊、瞬息萬變的電子信息化時代,吸引一批對電子科技敏感的年輕人,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您對該報的資深化+年輕化的員工格局怎么看?您是怎么管理這個團隊的?
A:新老員工的格局構建確實是最棘手的部分。這種特殊格局能給報社帶來極大的回報。這些年輕記者往往會用不同的視角看世界,讓人欣喜的是,他們的視角也和《紐約時報》的傳統契合,他們對《紐約時報》的忠誠度和我們這一輩人類似,他們是《紐約時報》的擁躉者。說到這兒,可能有人會問,難道是我們這些管理者在控制這些年輕人的思想?
并不是這樣。他們也有自己的信條,而且事實證明,有些思考方式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他們會思考報紙如何被讀者閱讀,新聞該如何被報道。相比我們這代人,他們對“How(如何)”的理解更深。如果是我的話,10年前會問:“這是新素材嗎?這是深度報道嗎?報道角度是什么?”
而今天,作為主編的我可能會問:“新聞報道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對了,上個月我們做了一個短視頻,匯總了特朗普在大選中的相關影像。你看過了嗎?
Q:看過了。我覺得很好看,短短三分鐘的視頻讓人印象很深刻。
A:雖然很吸引人,但那不是新聞報道的最好方式。
你剛才問我對新聞的判斷力,舉個例子可能比較好理解。2015年,《紐約時報》拍攝的記錄西非埃博拉疫情的攝影報道,贏得了普利策“專題攝影獎”。有一天,我們在房間里回顧了這段影像,看到了鏡頭下疫區的慘狀:一個男人抱著一個孩子,前往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的醫院接受治療,卻沒有空置的病房接納他們。他們無能為力打算離開,孩子因為極度痛苦在地上打滾……看到這一幕,我默默地和自己說:“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名出色的寫手,但我用文字無法寫出這些人的疾苦,影像彌補了文字的蒼白無力。”
我之所以認可Facebook Live,是因為它提供給了年輕人一個思維發散的平臺,讓他們嘗試創作新鮮事物。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需要得到很多訓練,我慶幸自己是一個傳統的新聞業者。那些被養在華盛頓的“溫室”里,沒有在外跑新聞的記者們,可能要經歷一段痛苦的時期了。成為主編前,我是一名記者,深知實踐經驗的積累對講出好故事是多么重要。
人口流動給地方新聞報道帶來危機
Q:幾周前,HBO電視臺主持人約翰·奧利弗在脫口秀節目中,播放了一段大衛·西蒙(曾在《巴爾的摩太陽報》擔任專職罪案記者,后成為美劇《火線》的制片人),在美國國會上發表對美國新聞業看法的影像。他說:“美國各大地方城市,每天都有新事情發生。比如教育問題、健康問題、貪污腐敗問題等。以前的報紙特別熱衷于報道這些地方新聞,并且只有報紙在做這個事情。”在您看來,報紙以外的其他媒介對地方新聞的關注度下降了嗎?美國人的地域意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A:我認為美國人的地域意識早在報紙衰落前就發生了改變。這應該始于美國的人口流動。我曾和《芝加哥論壇報》的前編輯 Jim Squires有過交談。他說:“不要再指望城市里的每一位公民都熱愛自己的家園。城市里不乏一些地域感不強的人……并且這只是個開端,美國的地區分化會更加明顯。”
對于新聞業來講,這也是最大的危機。《皮卡尤恩時報》、《克利夫蘭誠報》和《邁阿密先驅報》再也無法和從前一樣,報道過多與當地政府和經濟相關的內容。要知道,它們在輝煌時期的員工數量是現在的3倍。
在《洛杉磯時報》工作的一些心得
Q:2000-2007年間,您曾擔任《洛杉磯時報》的主編。據我所知,該報的影響力僅次于《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
A:他們確實做的很出色。《洛杉磯時報》的現任主編Davan Maharaj的管理方式很有趣。他們在做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并且做得很好。我堅持認為,他們熱衷于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純粹的地區性報紙。
我從《洛杉磯時報》辭職后,有一天偶遇了Davan,我和他說:“《洛杉磯時報》是加利福尼亞州的地方報紙,它不能掌控美國華盛頓分部以及其他國家分部的報道內容。”現在的《洛杉磯時報》只是力求成為優質的地方報。它在報道加利福尼亞州方面是很在行,只是沒有我任職時做得好。
Q:僅僅作為加州地方報,對它的發展是不利的。那您認為《洛杉磯時報》的未來發展在哪里?
A:我一直在想,《洛杉磯時報》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全國甚至全球記者的集中營,這樣一來,加利福尼亞地方報的禁錮也被打破了。
Q:在轉型時期,您認為《洛杉磯時報》的定位是什么?
A:在我看來,它還有能力繼續保持作為美國為數不多的全國性報紙的地位,這種國家性不體現在發行量上,而是數字化。如果你了解杰夫·貝索斯(Jeff·Bezos)(亞馬遜創始人兼CEO)收購了《華盛頓郵報》后做了哪些改變,那《洛杉磯時報》也做了類似的事情。在轉型時期,它報道了一些關于移民、亞洲格局以及州議會等一些對美國至關重要的內容。后來《洛杉磯時報》陷入了危機,一部分責任在我,我沒有盡到作為主編的責任。當然也有公司自己的問題,當時它只是想把自己打造成業界最強的數字化媒體。
作為記者、非裔美國人、父親、丈夫的多重角色
Q:如果有三個關鍵詞來總結你自己,是哪三個詞?
A:需要按順序排列嗎?
Q:您可以隨便打亂順序。
A:首先,我是一個記者。記者這個職業改變了我的生活。我出生在新奧爾良一個貧困的家庭,幾乎沒有書可以看。我第一次坐飛機是去哥倫比亞大學報到。我只申請了哥倫比亞大學,因為我只想和最好的朋友讀同一所大學,但他卻沒被錄取。
我和我的妻子在一個新聞編輯室相遇。可以說記者這個職業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我今年60歲了,環游了世界,也挑戰過位高權重的人,現在坐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新聞工作室里。我是個記者,從前是,今后也是。
其次,我是個非裔美國人。我對我成長的世界有深深的思考。這種思考讓我對工作充滿熱忱。
那第三個身份,應該是父親和丈夫吧,畢竟我也是個普通人。
標簽: 紐約時報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