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二毛講述對故鄉的濃烈思念。
陳柏麒講述自己的家鄉。
鐘二毛記憶中的故鄉。
深圳這座年輕的移民城市,總是載滿了太多的鄉愁。在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舉辦之際,一系列圍繞城市化問題的公益活動相繼展開。近日,在蛇口價值工廠舉行的雙年展系列論壇“吱吱喳喳讀圖夜·我的深圳”以我的故鄉為線索,邀請了小說家、攝影師、企業老總、在校大學生等身份年齡各異、生活在深圳的人作為嘉賓,講述了在當前城市化進程大背景下,他們心目中的故鄉和對深圳的印象。“吱吱喳喳讀圖夜”系列活動由銳態主辦,在雙年展期間已主辦了三場,受到不少市民推崇。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故鄉是我的城堡”
來自湖南的小說家鐘二毛以“我的故鄉我的城”為題,以圖為驥,講述了他對故鄉濃烈的思念之情。回憶起那些美好的過往,鐘二毛說:“我們家農村里每年會有一些紅白喜事,辦事時每家都要出一個勞動力到他們家干活,有的人負責買菜,有的人負責做飯,分得特別好。但所有美好的記憶從這一段開始就成為了過去。”
現在住在深圳的鐘二毛有時會站在家里窗前眺望這個城市,“看到我們今天這個城市,有時會覺得這座城市于自己很陌生,但它又是那么熟悉,站在這個窗口又想到故鄉一片一片的稻田。然后我會想到在我們家周圍最常見的景色大山、青山,現在基本上還是這樣,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雖然村莊破壞了,但是它外面的環境還是很好。”對于鐘二毛而言,“故鄉僅僅是一座普通的村莊,根本不是什么城,但是它是我的城堡”。
“我沒有老家可以回”
劉洪材就不像鐘二毛這么幸運,“因為我沒有老家可以回”。 劉洪材是深圳廣角公益攝影促進會的常務副秘書長,在兩歲多時便跟父母來到深圳,“現在回去的話基本上都不認識了”。但是,劉洪材以一個攝影師的眼睛為紅線,向大家展示了一個漂亮得讓人驚嘆的深圳。京基大廈、寶安體育館、立交橋……這些天天都見到的建筑、樓宇,因為劉洪材獨特的構圖而變得卓然不同。
談到攝影技術,劉洪材說,“其實,最厲害的鏡頭不是相機的鏡頭,而是人的眼睛。所謂的‘術’其實就是一個技術,但在美術里‘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前面一個字‘美’。這個美怎么去發現?眼睛和時間很重要。其實我們身邊很多的景都很漂亮,我們的建筑通過設計師、建筑師的設計將它們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有沒有發現它們如此美麗。比如,山海樓大廈的人行天橋,在早晚兩個時間就是最美的。”同時,在拍攝過程中,劉洪材更正了一些錯誤印象,“我拍過南澳的大所城,這座大所城最早可追溯到700多年,它的存在確切地證明了深圳是一個有歷史、有文化的城市。”
“故鄉是最遙遠的地方”
“最遙遠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故鄉,而我們已經回不去了,飛出來的已經飛不回去了。”陳柏麒是公益機構——UNLOCK視覺公益沙龍的聯合創辦人,汕頭人,也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在“去到故鄉”的演講中,他用20幅畫作展現了家鄉的發展與迷茫,他執意認為自己家鄉在許多方面與超現實主義畫家雷尼·馬格利特的繪畫之間存在共同之處。
這個90后大學生在結束時喊出,“我們90后的機會,就是我們的時代即將要到來。我來這里發出潮汕的聲音,這也是我今天來這里的目的,現在是我們改變歷史的機會了!”
“我們老家去哪兒了”
同在深圳生活的熊瑋以城市進程為切入點,追問著“我們的老家去哪兒了”。 熊瑋感慨地說,“在城市過程中,好像形成了一種拜金主義的價值觀。所以大家向往這樣的生活,然后摒棄自己的歷史,看不到任何時間的痕跡,我也不知道好還是不好,我們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能做什么,或者我們怎么去解釋它。但我總在提醒自己,我還是希望回到最高的追求,也許就是在一所大房子里帶著孩子曬太陽。”
嘉賓包菜先生則帶來了他的潮汕文化攝影圖片。“我已經很久沒有回過老家了,所有的記憶都在深圳”。 包菜平時做房地產廣告,有的時候會跟朋友搞搞搖滾音樂,他想展示的是一些大家平時鮮見的“原始的潮汕東西”——800年的祖宅。“潮汕的房子有個很大的特點,它保留了古建筑,而且橫豎都一樣。潮汕所有的房子都通過石頭累積起來的,4000年也不會倒。”包菜指著一張清明節回老家拍的照片說,“我在深圳深切地感覺到,而且隨著年齡越大,越有落葉歸根的感覺。”
標簽: 吱吱喳喳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