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媒體報道,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著名翻譯家、戲劇評論家童道明于6月27日逝世,享年82歲。
他同時也是公認的契訶夫研究專家,晚年他的戲劇作品也被搬上舞臺,其“傳承人文精神和悲憫情懷”的特色,在今天的戲劇創作中仍別具一格。
資料圖:童道明。圖片來源:北京日報 李洋 攝
契訶夫研究專家
童道明1937年生于江蘇省江陰縣,1956年赴蘇聯留學,就讀于莫斯科大學文學系語言文學專業;1959年,童道明的學年論文《論契訶夫戲劇的現實主義象征》受到導師賞識,其學術興趣也轉向戲劇文學。而童道明此后也與契訶夫這個名字聯系在一起,多年以后他成了中國戲劇界公認的契訶夫研究專家。
1962年,童道明開始發表作品;1963年,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曾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上世紀70年代末,童道明開始發表戲劇、文學與電影、電視方面的評論文章,他的戲劇評論《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非談》、《梅耶荷德的貢獻》等受到戲劇界廣泛關注。
1995年,他寫了第一篇關于契訶夫的散文《惜別櫻桃園》;1996年,在契訶夫名劇《海鷗》問世100周年之際,童道明的戲劇處女作《我是海鷗》成形。
多年后,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被問“契訶夫最打動您的是什么”。童道明說,“是他的悲憫情懷”。
資料圖:童道明。圖片來源:南都網 林沛青 攝
72歲開始的戲劇實驗者
2009年,童道明的劇本首次刊登在了雜志上,也第一次登上了舞臺。這一年,童道明已經72歲了。
和《我是海鷗》相似,他2005年動筆寫的《塞納河少女的面模》也是沒有笑聲的戲。
這些劇作都以知識分子為主角,述說他們人生的糾結與無奈,就像契訶夫打動童道明的那種氣質,頗具悲憫情懷。
幾年前,童道明還曾談及此。“其他戲劇大國都有至少一部現代悲劇,而我們卻沒有。這太遺憾了。”因此,他想創作一個沒有笑聲、甚至引人流淚的戲。
這兩部劇演出之后,童道明又一下子寫了3個劇本——《秋天的憂郁》《歌聲從哪里來》和《驀然回首》。
這以后,童道明又試圖創作一種“不笑的喜劇”。
童道明覺得,喜劇不應只是在逗樂,還應該有更多的文學趣味。于是又有了《三滴水》這部戲劇。
資料圖:童道明。圖片來源:新京報 王飛 攝
80歲寫公號
童道明認為,學習契訶夫應該從他的簡潔開始,因此長期以來他發表文章都有對字數控制的自我要求——稿件在報紙上發表要在1500字以內。
有媒體報道,最近幾年,童道明開始玩起了微信。開設自己的微信公眾號的同時,他也給自己定下了一條規定,每篇文章最多不能超過400字。
在今年3月發布的一篇公號文章中,童道明寫到了契訶夫病重后談及關于永生的話題——
1897年3月25日,契訶夫因病重住進醫院,3月28日托爾斯泰去醫院探視。兩人在病房里就永生這個話題進行了對話。
在契訶夫的朋友、作家蒲寧回憶錄中,這樣記載病中的契訶夫:“他多次這樣堅定地對我說:永生,人死后的任何形式的生命都是胡說,但他后來又好幾次說了完全相反的看法: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毫無痕跡地消失的,我們會在死去之后還存活著。永生——這是事實。”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