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e平臺要作出堪比當年福特T型車的貢獻。”11月18日,在比亞迪e平臺全國巡回講解活動的收官站——北京,比亞迪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自信地表示,e平臺最重要意義是“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標準化,從而更好地將產品賣點傳遞給普通消費者”。
自宣布在全球范圍內開放e平臺的技術后,比亞迪又先后在自動駕駛線控平臺和車應用開發平臺上開放了341個傳感器和66項控制權。于是比亞迪的“朋友圈”迅速擴大。繼北汽、長安、東風等企業與比亞迪進行合作或探討后,豐田也在不久前與比亞迪簽訂成立純電動車研發公司合資協議。
1913年,第一輛福特T型車從世界上首條汽車生產流水線上駛出,開啟了汽車走向尋常百姓家的時代。有人說,它不但革新了那個年代的工業生產方式,也對現代社會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以福特T型車為標桿足以看出比亞迪對e平臺的重視。
“打個比方,大家現在都想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這個‘金礦’中分一杯羹,而比亞迪就要給他們提供好用的‘鐵鍬’。”李云飛告訴記者,以前比亞迪在業內做垂直整合,事必躬親,可能是被逼無奈,今天推出開放的e平臺則是順勢而為。據他透露,通過對外開放和資源整合,比亞迪電池業務有望拆分獨立上市。
據了解,比亞迪e平臺囊括了一輛電動汽車最關鍵的五大技術:驅動三合一、高壓三合一、高性能動力電池、PCB低壓控制器和DiLink智能網聯系統。
其中,驅動三合一包含了電機、電機控制器和減速器,相當于傳統汽油車中的發動機和變速箱;高壓三合一包含了DC-DC直流轉換裝置、OBC車載充電器、PDU高壓配電箱,相當于負責調配全車高壓電的“變電所”和“調度站”;高性能動力電池則由一塊塊“電芯”組成重量、尺寸標準化的電池“模組”,再將一個個“模組”組合在一起,配上電池管理系統、智能溫控系統、防火防水防擠壓外殼后“打包”而成,也就是常說的“電池包”;PCB低壓控制器負責控制全車低電壓系統功能(例如車門鎖、車窗、儀表等),相當于控制汽車多種功能的“司令部”;DiLink智能網聯系統包括一塊可旋轉的智能顯示屏,以及圍繞它所展開的智能網聯應用生態。它被視為比亞迪從“電動汽車時代”進入到“智能汽車時代”的窗口。
在比亞迪高級工程師殷國強看來,比亞迪e平臺就像電動汽車關鍵技術“套裝”。“e平臺之所以能被稱為‘平臺’,是因為我們對上述五大核心零部件模塊進行了集成化、標準化開發,使其具有很強的通用性。”殷國強表示,以這些零部件作為基礎平臺,工程師可以快速開發出各式各樣的電動汽車。
“e平臺能大幅提高電動汽車的研發效率和迭代速度,充分滿足消費需求多元化市場趨勢。同時,通過整合資源,降低研發、生產成本,e平臺也將大幅提高新能源汽車價格競爭力。”他相信,百年前亨利·福特通過“流水線生產方式”讓汽車快速普及,今天比亞迪將通過e平臺推動新能源汽車在市場快速普及。例如,通過將驅動電機、電控和減速器進行三合一集成化設計,e平臺可為整車減重40公斤,從而降低整車電耗。
李云飛坦言,比亞迪之所以現在才從e平臺開始探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集成化,是因為這些年比亞迪新能源車用事實證明了電機、電池、電控等零部件的可靠性。從推出第一輛新能源車開始,以電池業務起家的比亞迪在底層知識結構、研發、產品規模和資源儲備均為e平臺積累了較長時間。“如果對零部件品控沒有絕對把握,我們也不會貿然對e平臺的零部件深度集成。要不然一旦一個零部件出問題,就得整體拆開來檢修。”
殷國強介紹稱,所有搭載e平臺技術的車型都經過了長達100萬公里的耐久驗證、400多項整車性能試驗,進行了包括低溫、冰雪路面、高溫高濕、山區路面、強化壞路等在內的全工況道路驗證。他表示,比亞迪負責產品試驗的工程師就像“反季的候鳥”,夏天去最熱的吐魯番,冬天去最冷的牙克石。“不過,正是因為對產品耐用性有信心,比亞迪才敢于為旗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電芯提供終身保修。”
無獨有偶,大眾汽車也曾公開表示,將向第三方全面開放旗下模塊化電動車平臺——MEB平臺。對消費者而言,采用模塊化平臺技術開發的電動車,意味著更高的安全性、更長的續航、更可靠的質量、更有誘惑力的產品價格。
但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汽車業一向“視核心技術為生命”。比亞迪逐漸轉向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博世”后,會完全蛻變為零部件供應商嗎?
“只有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步入正循環,各家企業才會過得越來越好。”李云飛直言,作為新能源車產品銷量首屈一指的企業,比亞迪更關心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整體態度。因此,比亞迪希望通過e平臺為業界提供一套可靠、可行的技術標準,“至少不再因為屢屢自燃而打擊消費者信心”。當然,按照工業生產的規模化效益定律,共享e平臺的企業越多,開放規模越大,e平臺的成本和效率優勢就越顯著。
“目前比亞迪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大約在23%至25%,但隨著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加速進入該市場,留給自主品牌調整的時間并不十分寬裕。”李云飛表示,在設計實力、零部件品質和生產工藝等環節,包括比亞迪在內的自主品牌都在奮起直追。“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自主品牌在硬件上是領先于外資品牌,服務意識也更強。但品牌溢價能力往往涉及到產品、經銷商服務能力和品牌調性等多重因素,而自主品牌處于弱勢地位也不是一兩天內形成的。因此我們更需要團結起來,抱團取暖,避免惡性競爭。”他透露說,自己正負責組建比亞迪乘用車品牌管理部門,“挖深品牌護城河,鑄造品牌堡壘。我相信,未來當中國消費者面對世界各國的新能源車產品時,仍然會選擇我們自主品牌。”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許亞杰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