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預計全球范圍內個人防護設備的供應需要增加40%。
當地時間3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干事譚德塞在日內瓦總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應對新冠疫情,WHO預計全球每月需要使用8900萬個醫用口罩、 7600萬副檢查用手套和160萬副護目鏡。而目前醫用口罩的價格上漲了6倍,N95口罩的價格增至3倍,而防護衣的價格翻了一番。
譚德塞稱:“我們擔心,由于需求上升、囤積或濫用,全球個人防護設備的供應會受到日益嚴重的擾亂,導致各國的應對能力隨之受到損害。”
他呼吁,制造商應當緊急增加醫護用品的產量以滿足需求、保證供應,各國政府也應制定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提高產量,比如放寬對個人防護設備和其他醫療用品的出口和分銷限制。
譚德塞稱,由于獲取手套、醫用口罩、面罩、護目鏡、面部防護、隔離衣和圍裙等醫療用品的機會有限,這種短缺將導致醫生、護士和其他一線醫護人員無法配備足夠的裝備來護理新冠肺炎患者。而若不能保護醫護工作者,疫情就無法停止。
“供應的貨物可能需要花費數月才能交付,操縱市場的行為隨處可見,庫存往往被賣給出價最高的人”,譚德塞稱,盡管WHO已經向全球27個國家運送了將近50萬套個人防護設備,但供應正在迅速耗盡。
為此,WHO就如何合理使用個人防護設備和有效管理供應鏈發布了指南,還與政府、制造商和全球性流行病供應鏈網絡(PSCN)合作,促進受災嚴重或風險較大的國家的產量增長并確保供應。
WHO呼吁制造商緊急增加產量以滿足這種需求并保證醫療用品的供應,號召政府出臺激勵措施,鼓勵制造商提高產量,比如放寬對個人防護設備和其他醫療用品的出口和分銷的限制。
“這是關乎團結的問題。單靠WHO或一個行業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這要求我們所有人共同努力,以確保所有國家都能保護我們的醫護工作者”,譚德塞稱。
其他國家也可以像中國一樣減少新增病例
譚德塞通報稱,在過去的24小時內,中國報告了129例新增確診病例,是1月20日以來的新低點。而在中國之外,全球48個國家報告了1848例病例。
對此,WHO緊急衛生事件項目技術主管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稱,自1月底以來,中國的病例數量就開始有所下降。這種下降不僅出現在湖北以外的省份,在湖北內部(尤其是武漢)也在持續下降。
作為2月訪問中國的WHO專家團隊一員,科霍夫稱:“在中國期間,我們仔細檢查了這些數據。我們認為這種下降是真實的。我們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中國在發現病例、跟蹤接觸者、檢測范圍以及其他正在進行的監控系統上的工作。”
科霍夫稱:“我們已經看到中國采取的全面措施,我們先前也提及過中國采取的那些基本的公共衛生措施。我們認為,這對改變中國疫情的自然軌跡產生了影響。”
科霍夫稱,這在其他國家也同樣可能發生。只要其他國家在找出病例、聯系接觸者、社會疏離、用手衛生和響應計劃等方面采取積極的措施,WHO認為包括意大利、韓國和伊朗在內的其他國家,都能成功減少新增病例。
各國應根據各自情況采用限制防護措施
WHO緊急衛生事務項目執行主管瑞安(Michael Ryan)稱,雖然WHO只能向各國推薦、而不能強制其使用某種公共衛生措施,但當一些國家實施的限制超過WHO的建議時,WHO是可以對其進行質疑的,WHO也一直在這么做。
瑞安稱:“我們注意到,那些將旅行限制作為唯一公共衛生和干預措施的國家,防備效果并不好。因為當出現輸入型病例時,它們就措手不及了。”
瑞安認為,純粹依賴旅行限制和機場檢查是效力非常弱的公共衛生防備手段。但如果各國將旅行限制或旅行建議作為全面的公共衛生戰略的一部分,并且實施的是有時限、有根據且合理的措施,那么這是可以被理解的。
譚德塞對此補充稱:“采取什么措施的最終選擇權在各國自己手里。但我們的建議是,請采取在自身評估下與公共衛生風險成比例的措施。”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