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視點!「電影中的心理學」《保你平安》:流言是怎么傳開的?

發布時間:2023-03-27 09:52:03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保你平安》是一部喜劇,講的是一位剛剛入土為安的女孩,卻在死后被流言中傷,唯一要為她力證清白的,是賣給她墓地的落魄大叔魏平安。魏平安為了找到流言的源頭一路追查,從寵物店主到促銷兼職,從廣場舞大媽到退休干部,從私企老總到老總秘書,最后一路追查到了網絡上發帖的無業游民。

一句無憑無據的造謠,卻在傳播的過程中“被實錘”,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死者百口莫辯,雪球卻越滾越大。這個故事看似荒唐但反映的卻是長久以來古今中外屢見不鮮的一件事:流言。只不過在當下的網絡時代,流言的傳播更快、更廣。


(相關資料圖)

有研究指出,假消息比真消息被轉發的可能性高70%,但并不是所有謊言都能夠流傳起來。

容易傳播的謠言,往往有著共同的特點:

不好的消息更容易吸引注意。我們天生更看重負面信息,也傾向于傳播這些信息。因為從進化的角度,負面消息(比如危險的環境、可怕的傳染病)更關系到自身的安全和性命,比一片鮮花、一片沼澤的位置對生存更加重要。

成功的流言需要針對焦慮和情緒痛點。恐懼是流言的溫床。當人們面對不確定的情景而陷入集體焦慮,流言就越容易出現和傳播。交換各種信息會讓我們獲得(可能虛假的)控制感,覺得起碼自己知道發生著些什么,可以稍微降低緊張和恐懼。

“讓人相信”的流言往往是“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意料之中”。第一個“意料之外”是指,流言的事件想要吸引注意,得有新聞性,讓人感到吃驚;但流言能夠傳播起來,得讓人覺得“在意料之中”,就是符合已有的偏見。比如在《保你平安》中被傳“黃謠”的女孩,就是因為在去世之前給孤兒院捐了一大筆錢,人們會覺得“年輕女孩有這么多錢不正常”,因此容易接收“錢的來路不正”這個信息——人們甚至已經有了這樣的猜想或者想去相信這樣的信息。即使當證據擺在面前,人們還經常會堅持自己的偏見。

傳播廣泛的流言都是簡單直接的,人們討厭復雜的故事和邏輯。流言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會走樣。本來具體的細節信息,在流傳的過程中一點點消失,這些“細節”包括了大量的背景信息、前因后果,不僅對事件起到決定性因素,也會影響他人對事情的歸因。某件事可能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發生的巧合,一旦失去了細節,就可能變得面目全非。比如在電影《搜索》里,女主人公因為剛剛得知自己身患絕癥沒有給老人讓座,但在路人的鏡頭里卻只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一臉不耐煩,所以最終成了網絡暴力的受害者。此外,比起抽象的信息,人們更容易記住“實在的影像和信息”,但“眼見不一定為實”,因為管中窺豹也是一種“見”。

但是假話說多了,就會被當成真的,研究證明了“眾口鑠金”。一項實驗中,被試者被要求判斷陳述的真假,有些句子看過三次之后才要求判斷真假,而另一些則在看到第一次的時候就要求判斷。結果發現,人們更傾向于認為重復看到的句子是真的。甚至有研究發現,只要這句話之前見過一次,甚至是幾個月前見過一次,再次見到也會更傾向于判斷為事實。

之前見過的某個概括性的概念(比如“約翰的體溫”),再次看到詳細的描述(“約翰的體溫是40度”),人們也更容易認為是真。見過一次,甚至可能會讓相反的事情都更可能被認為是真的。比如在一項實驗中,一開始讓人們接觸到“鱷魚睜著眼睛睡覺”這個句子,一周之后,相比起第一次看到的句子,人們更相信“鱷魚閉著眼睛睡覺”,還真是睜著眼睛瞎說話。

那么,人們為什么會造謠傳謠?在《保你平安》中,魏平安一直在尋找謠言的源頭,最后在一個偏遠的網吧里找到了發起者:一個沉迷網絡的無業游民。之所以造謠,只是為了獲得點贊來兌換不到10塊錢的網文免費閱讀券。其他人為什么傳謠并沒有說明,但根據“人傳人”的場景來看,流言被當成一種建立社會關系的途徑,沒人在乎是真是假,沒人在乎被造謠的人,流言只是一種談資。有些人自我感覺不好,用貶低別人來提升自己;有些人只是因為別人傳謠,自己就跟著傳謠,覺得自己“被接受”;有些人是為了獲得關注,成為提高社會地位的墊腳石;有些人甚至把謠言當成霸凌他人的工具;還有些人僅僅處于無聊,制造“戲劇性”和“找樂子”。

傳播流言的往往是左右搖擺的人,而不是影響力強的人。在《保你平安》中,傳播流言的什么樣的人都有,比起“是誰在傳謠”,在傳播的廣泛性和危害性上,傳播者數量的影響更大。另一方面,流言往往是“熱點問題”,傳播者往往是“旁觀者”,他們抱著“吃瓜”的心態,因此話題最好是大家都能發表意見的內容,信息的主題也要符合傳播的場合和途徑。《保你平安》中的謠言涉及到性交易,而傳謠的人或者場合也都不太“正經”,謠言的屬性、八卦的場合和目的相匹配,因此也更容易獲得傳播。

流言往往難以被證偽。在《保你平安》中被潑臟水的女孩是個孤兒,在這個城市唯一熟悉的人也是已經去世的男朋友。沒有人能夠給她辯解。就像要證明“世界上沒有黑天鵝”,得窮盡所有的天鵝才能證實。

另一方面,人們也不想或者不在乎流言的真假,他們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對大多數人來說,流言跟自己無關,只不過是滿足自己口舌之快或其他目的的工具。即使流言侵犯到自己的權益,有些人也更看重消弭影響,而非澄清事實。比如《保你平安》中魏平安的女兒在學校里被同學冤枉偷了筆,但家長一點不關注孩子是不是被冤枉,而只是要“解決問題(負面影響)”。雖說“造謠一張口、辟謠跑斷腿”,但是謠言終究是謠言,真相總是有人關心、有人在乎。

作者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