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我國首個通信領域科普節目《通個信》推出 未來汽車是什么樣

發布時間:2022-01-06 11:39:2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皆可彼此對話,時至今日,通信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可謂翻天覆地。

新年伊始,科技日報社、世界5G大會、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奉上我國首個通信領域的科普節目《通個信》。

這個節目的口號是“專家也得說人話,不說清楚不許走”。

在首期推出的五期節目中,主持人科普作家吳寶俊和他的搭檔科技日報記者何沛蓯將求教多位專家,掰開了、揉碎了聊通信技術的前世今生,以及以通信技術進步為底座改寫人們生活方式的自動駕駛、智慧醫療、5G創新人才等。

據了解,首期節目將于1月6日起在各大平臺上線,每周2期陸續推出。在新華社現場云、人民日報客戶端人民號、央視頻、中國科技網、CNLive直播中國、北京日報客戶端、吉林烏拉圈、天目新聞、新京報我們視頻、絲綢之路手機臺、西瓜視頻、騰訊視頻、B站、新浪新聞、搜狐科技、百度科技、KK、YY、微博、抖音、視頻號、小紅書、抖音、快手等平臺搜索“通個信”即可觀看。

從給個眼神開始,人類有了通信方式

從沒有科技手段之前,人類如何有效傳遞信息,到電磁波應用于通信,讓通訊有了質的飛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講了很多有趣的歷史和故事。

人類最早的通信方式是怎樣的?

當我反感你的靠近,瞪你一眼,想讓你靠近,就給個眼神。

這就是人類短距離溝通的開始。但距離更遠的信息傳遞手段,是聲音。曹則賢告訴我們,民歌就是一種通訊模式。另外,官方傳遞信件的驛站系統是一種遠距離的通訊方式。

不要以為今天的通訊方式有多聰明,在利用電磁波通訊之前,人類已經發明出了一整套有效、巧妙的通訊方式,從通訊模式、編碼、載體運用,到如何保密等,應有盡有。

而電磁波的誕生,才是使今天的通信技術一日千里的起點。

我們從教科書上學到了吉爾伯特發現了電,但未必知道,磁是今天敘利亞一帶一個放羊娃發現的。這就如同法拉第讓我們認識到電和磁是一家,電能產生磁,磁也能產生電,卻未必了解麥克斯韋及他的方程組又和泰特有著怎樣的前因后果。

十四五歲的馬可尼在阿爾卑斯山旅游時發生了什么?演員海蒂和音樂家前男友在一起創造出了什么?大神級天才海因里希·赫茲去世后,為什么世人給他這樣的評價“他是遭天譴的人”?我們的奮斗者號下潛海底一萬米,使用了什么通信技術?

可以從曹則賢老師的談古論今中尋找答案。

從1G到5G 沒有什么物體不可對話

從1G到5G,通信技術以每十年左右一個代際的速度向前演進,有些關鍵節點的進步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推動了社會生活乃至生產方式的改變。

如高通公司中國區研發負責人徐晧博士所言,1G,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無線通訊,在這個模擬通訊技術時代,特別貴的“大哥大”覆蓋有限,速率很慢。雖然2G時代數字通訊技術取代了模擬通訊技術,讓手機的信號覆蓋更廣、通話質量更好、價格更低,但這兩代技術都是以語音通訊為特色。

從3G時代開始,一切變得不同,真正的通信技術開始走向成熟,數據傳輸成為關鍵詞,智能手機的出現和迅速普及讓3G技術落地結果。

也是從此時開始,兩件事值得銘記。

3GPP國際標準組織自此成為行業重要紐帶,推動全球移動通信技術標準的統一和發展。

3G時代出現的CDMA技術,今天已很少談及,但它的技術貢獻直到今天仍在移動通信的發展演進中占有重要歷史地位。

3G技術催生的應用雖然在今天看來很初級,但當技術與應用相互作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我們發現數據傳輸速度不夠快了、帶寬不夠用了,4G技術登場,催生了很多爆款應用。

同理,當4G也滿足不了對帶寬的進一步更大需求時,5G就來了,更為關鍵的是,它的技術特性帶來了通信技術作用于社會的革命性改變,通信不再僅服務于人,而是可以連接人與萬物。

從1G到5G的發展進程易于梳理,它們對各行各業產生的階段性影響也不難理解,你對5G手機的認識也將更為深刻。

如何理解時延、毫米波、比特、下載速率等晦澀的技術術語?徐晧博士還將給與一攬子科普。

5G汽車人爭做無人車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商界大佬跨界造車,這個問題似乎已經不用回答,因為5G來了,自動駕駛成為新賽道。

就這么簡單嗎?

圍繞5G技術與自動駕駛技術對傳統汽車行業的改變,北方工業大學5G與自動駕駛創新中心主任李萬林教授科普的關鍵點是,各路造車新勢力,駛入自動駕駛新賽道。

標簽: 通信領域 科普節目 通個信 5G 未來汽車

上一篇:交易方式違反美國反壟斷法 蘋果和谷歌遭集體訴訟
下一篇:浙江工商大學啟動數字高校1.0版 為師生提移動智能服務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