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研究發現:溫度調控植物對真菌病害的抗性機制

發布時間:2022-03-01 11:36:1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2月28日,記者從中國水稻研究所獲悉,該所寇艷君研究員團隊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統解析了溫度調控植物對真菌病原體抗性的機制。相關論文近日已發表于學術期刊《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

稻瘟病由絲狀子囊真菌引起,是水稻最嚴重的病害之一。長期以來,溫度變化影響田間稻瘟病的發生被人們熟知。多年的田間調查發現,當溫度達到28~30℃及以上,不利于稻瘟病的發生,但在24~26℃及以下稻瘟病容易流行,其具體原因此前未有公開揭示。

22℃促進稻瘟病的發生。A,多個水稻品種在22℃時稻瘟病發生比28℃嚴重;B,葉鞘侵染實驗表明,接種48小時后,22℃稻瘟病菌的侵染菌絲擴展快于28℃。綠色熒光所示為稻瘟病菌菌絲。

“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到流行,取決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環境因素三要素的綜合作用。其中,溫度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之一,不僅影響病原菌本身,同時還調控宿主植物的抗性。”該論文第一作者、中國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邱結華解釋說,研究溫度調控植物免疫反應的機理,科學應對氣候變化防控各種植物病害的發生尤為重要。

該研究成果表明,22℃時的暖溫環境削弱植物激素茉莉酸調節的基礎抗性,有利于稻瘟病害發生,而施用茉莉酸甲酯能明顯提高暖溫環境下水稻對稻瘟病抗性。因此,茉莉酸甲酯可作為稻瘟病防控的有效藥物。

寇艷君表示,該研究通過揭示溫度調節植物對真菌病害的抗性機制,加深了我們對環境–植物–病原真菌三者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為尋找合適的稻瘟病防治方法及科學應對全球氣候變暖、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理論依據。(洪恒飛 陳鎏琰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標簽: 溫度調控植物 真菌病害 抗性機制 田間稻瘟病

上一篇:我國首個冠心病多基因風險評分模型誕生 有助于指導精準防治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