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是治理塑料污染的重要突破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白色污染”和“綠色發展”,是他多年來建言獻策的關鍵詞。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他帶來了兩個與廢塑料回收及循環利用有關的提案。
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是我國“十四五”時期的經濟建設戰略目標之一,自去年起陸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也鼓勵對廢舊塑料進行回收和循環利用。
“建立塑料回收體系最有效的辦法是為可回收物建立商業化運行的、可盈利的回收模式。”李景虹說,“采用這種回收模式,能夠通過市場手段,吸引資本流入,在不依賴政府補貼的情況下,實現‘應收盡收’的目標,并提高再生材料的品質。”
目前,我國的塑料回收企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并試圖將回收環節前移,“這將有機會彌補我國環衛系統垃圾清運能力不足的問題,并降低財政投入。”李景虹說。但目前我國城市回收基礎設施普遍不完善,缺少專門服務于可回收物的分揀中心,很多時候,回收企業還需要承擔分揀中心的建設等,受制于城市建成區土地成本和規劃問題,這往往導致回收企業負擔過重。
李景虹建議地方政府在城市規劃方面增加對回收基礎設施的用地規劃,為回收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或者免費的用地政策,以推動各地方分揀中心的建設。同時,政府應鼓勵回收企業與環衛系統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設施,制定靈活的合作方案,幫助回收企業降低前端收集的運營成本。
在提升回收效率,暢通回收機制的基礎上,李景虹認為,應當推動廢塑料化學循環產業的健康發展。因為“廢塑料化學循環不僅可以‘吃掉’物理回收吃不掉的塑料廢料,還能避免塑料焚燒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從而降低塑料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
然而近年來,廢塑料循環產業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術和產品開發難度較大,造成項目從落地、建設、運營不確定性大,產品質量、生產過程的安全環保均難以保障,導致國家對這一行業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若要全面釋放化學循環技術商業化潛力,需要構建更好的政策環境。”李景虹說。
對此他建議,應當從頂層設計上,明確化學循環是塑料廢棄物綜合管理體系的一部分;鼓勵并規范化學循環產品的終端應用;優化廢塑料分類回收體系;設立一批廢塑料化學循環示范工程;鼓勵化學循環技術研發創新,推動建立產學研結合、產業鏈協作的創新生態體系。(作者:李晨陽 )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