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內蒙古科技重大專項完成23萬平方米礦區生態修復

發布時間:2022-05-21 05:10:13 來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 責任編輯:caobo

針對干旱荒漠地區露天煤礦開采區存在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態問題,2020年7月,自治區科技廳組織實施了“內蒙古典型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科技重大專項,探索建立內蒙古典型礦區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續的礦區生態修復模式。截至目前,該項目已完成烏海市露天煤礦開采區生態修復面積23萬平方米,共進行了11種邊坡防護模式,16種土壤改良模式,16種草灌結合、6種禾豆結合、1種矮喬與草結合等建植模式的研發工作。

目前,在內蒙古生態極度脆弱的西部草原及干旱荒漠露天煤礦礦區內還未形成圍繞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土壤改良、近自然植被建植、低成本澆灌、邊坡穩固、生態預警等重大問題的綜合修復技術方案。針對上述問題,“內蒙古典型礦區生態修復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由內蒙古智礦環保高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牽頭,聯合蘭州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力量,通過集成與示范超旱生“騰格里”無芒隱子草新品種、鋼筋混凝土框架梁聯合土工綠植墊、基于固廢綜合利用的保水緩釋土壤改良劑、圖像全景拼接軟件等一系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技術成果,構建了以“植物種質資源+生態大數據+工程措施”為核心的礦區生態治理模式。

通過關鍵技術集成示范區的建設,項目確立了礦區生態修復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模式,對于改善自治區礦區生態環境,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矛盾,助力內蒙古打造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北方樣本”、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并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提供重要的借鑒。

標簽: 萬平方米 重大專項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