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消息,昨日晚間,TCL集團發布公告稱,公司重大資產重組方案獲臨時股東大會通過,將從家電企業轉型為科技企業。
2018年12月8日,TCL宣布擬合計以47.6億元向TCL控股出售8家公司的股權。交易完成后,消費電子、家電等智能終端業務及相關配套業務將從TCL集團剝離,TCL集團將以華星光電半導體顯示產業為核心主業。
當時,這份重組方案引來很大爭議,爭議主要集中在轉讓盈利資產是否合理、估值是否偏低、TCL品牌去留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TCL集團在公告中進行了集中解答,具體如下:
問題一:此前,貴公司以垂直產業鏈作為優勢來宣傳,現在將終端業務出售,是否經過了深思熟慮的考量?貴公司是否認為把業務剝給關聯方并不影響垂直產業鏈的布局?
回復:做重組很重要的考量,就是能夠聚焦業務、提高管理效率。剝離之后,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員工數、凈利潤率都有明顯的改善。資本市場對TCL集團的定位將從家電企業變為科技產業集團,企業管理方式將會按照科技產業集團業務流程方式來管理,使經營管理更加有效、效率更高。
重組之后產業協同不會受到影響。因為此次重組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彩電、手機業務需要上游的面板支持,華星也同樣需要客戶。此前TCL電子、TCL通訊與華星的交易為內部關聯交易,每年均會進行披露。重組后差別在于從一個大集團內部的關聯交易變成兩個相對獨立實體的關聯交易,并且關聯交易本身是公平、公允的。
對于華星來說,此前為內部交易,外部的客戶存在顧慮。重組后,華星業務和TCL電子股權結構上彼此獨立,有利于華星開拓其他業務。因此,產業協同不會受到影響。
問題二:此前品牌費是按照產品的一部分銷售收入繳納給TCL集團,為什么在剝離之后還是按照原來的收取品牌費管理方式,而沒有另外再收取品牌授權費?
回復:TCL集團現行管理方式為,由TCL集團設立品牌基金,負責對每年企業形象宣傳、品牌整體宣傳和大型展會的推廣進行投入。另外,各個產業還會在產品市場推廣方面做預算。
TCL集團一直沒有把品牌作為收費項目,品牌由各個產業使用,但各個產業需按照基金管理規則交納基金費用,用于品牌推廣。由于華星及其他產業與品牌關聯度較小,繳納品牌費較少,一直以來,90%以上的品牌基金是由終端產品業務繳納。
若上市公司出售品牌則會涉及到品牌的價值評估,價值評估價格很難做到各方都覺得合理接受,作價非常困難。所以將品牌所有權保留在上市公司,終端產品公司依然會承擔不低于現狀的品牌建設和維護費用,在目前這個交易結構底下會比較可行、合理。
問題三:在公司重組之前,市場傳聞公司會收購ASM的股權,請問在重組之后公司是否會繼續推進此項目?
回復:重組后,TCL集團作為科技產業集團,不排除有適當的機會通過投資、重組等方式收購同類高技術科技產業,若有此類安排,我們將按照監管機構要求及時進行公告。
問題四:集團體內還有翰林匯、奧鵬教育的資產,這部分資產未來公司是否有計劃繼續剝離出上市公司體內?
回復:公司將以TCL集團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擇機對這類資產做出剝離和處置。
問題五:我印象中在媒體上李董曾在媒體說過爭取五年把TCL市值做到1000億,現在已經是 2019年了,TCL市值一直不理想。請問如果重組失敗,李董又做何打算?
回復:在過去幾年,我們的業績和市值的增長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雖存在客觀因素,但這個目標我們不會忘記。2015年、2016年公司業績不好,在此我向股東說聲抱歉。
2016年下半年,公司已經意識到發展遇到了瓶頸,需改變經營觀念,所以2016年四季度開始,我們做出了較大的變革,這個變革和方向已在2017年4月12日的報告中做了闡釋。在報告中我反思了我們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如何去解決,這次變革核心為:改變經營觀念,優化組織流程,創新商業模式,清除發展障礙。這項工作開展之后,公司2017年經營業績有了明顯的改善,2017年歸母凈利潤增長約50%;2018年預計歸母凈利潤也增長了30%。
此前,我只關注盈利的增長,沒有做好市值管理和投資人溝通。此次重組之后,可以解決華星未來的融資問題,資本市場更加清晰看到我們新的商業邏輯。未來,我們會努力把業績做好,同時加強跟資本市場的溝通以及對公司資本效益的管理。
重組之后,我對未來TCL集團的業務成長很有信心,所以最近我也在增持公司的股份。重組之后,這兩塊業務都有更好的發展機會,管理更加聚焦。
問題六:本次交易當中還有很多土地和不動產,特別是其中的產業園資產比較受到關注,因為這中間有位于廣州、深圳這些寸土寸金地方的城市土地資產,這次交易,請問評估價格是否合理反映了一線城市土地和房產增值價值?
評估師回復:大家應該都可以關注到,在整個產業園里面有沒有房地產開發項目,而且大部分都是配套工業用的廠房、辦公和宿舍,這些樓宇和土地基本是不能交易的,而且對外出租比例也有嚴格限制,我們整體的增值符合拿地時間和市場水平,同時兼顧了上市公司的利益,所能帶來的長期回報已納入了評估的考慮。
問題七:本次置出的智能終端板塊后續是否有資本運作安排?科創板也快要來了,是否有分拆上市的打算?
回復:現在還沒有關于置出的智能終端業務安排上市的計劃。
問題八:2015年的時候公司曾經披露過一個股份回購計劃,但是至今沒有如期的執行完畢,請問是什么原因?
回復:2015年我們宣布了回購計劃,后來發現公司資本開支的實際情況不太支持大量的回購,將資金用以提升核心競爭力更為有利,后來我們通過法定的董事會和股東大會程序終止了這項計劃,相關安排我們也對外做了信息披露。
問題九:這次重組計劃推出的時間節點選擇?內部有沒有關于時間節點的討論?
回復:2018年初我們已經有要優化結構的考慮,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所以我們也請了中介機構,主要是財務顧問來幫助我們做分析和方案評估,在2018年7月選定了這個方案,這個時間點的選擇是從企業的戰略角度出發,并沒有去挑選。
問題十:目前華星光電印刷AMOLED技術的研發進展怎么樣?大概什么時候量產?
回復:現在業界都認為AMOLED是下一代最有可能成功的新型技術。公司是最早進入這個技術領域的企業之一,由于公司進入行業相對比較晚,所以規模方面在幾年前相對弱一些。
其實每一個時間段都有很多技術方向的選擇,噴墨打印印刷AMOLED是一個技術方向,還有W-OLED。在這么多的技術中,噴墨打印印刷的AMOLED是下一代顯示當中最有機會成功的,雖然在其他領域我們也投入資源,但這一塊投入的資源是最大的,所以我們在這一塊進展也比較快。
問題十一:過去一年人民幣有一定的貶值,請教一下,貶值對于華星光電原材料的進口以及產成品的出口分別有怎樣的影響?
回復:去年人民幣貶值對華星光電的經營上沒有太大的影響。華星雖然有進口和出口,但是按照美元來結算面板,所以會增加收入。華星光電有息負債有一部分是美元銀行貸款,所以財務成本略有增加。但是我們做了對鎖,未來有美元的收款來做對沖,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對TCL集團來說,我們鎖定敞口,在有限的敞口里面會隨著匯率波動做一些理財。
問題十二:目前華星光電在大尺寸面板方面占有優勢,但是大尺寸價格戰比較明顯,不同尺寸都在降價。華星光電在未來一年怎么看待這個市場?在大尺寸和小尺寸整體推進有沒有大概的戰略?
回復:我們也非常關注這個問題,現在大陸地區新增產能較多,韓國和臺灣新增產能很少。由于在過去幾年國內產能增加比較快,所以今年下半年市場確實出現了供過于求的情況。
總體來講,這個產業是周期型產業,投資過度才會產品供過于求,就會抑制新增投資。對于華星來說,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應對。第一,開拓新的業務;第二,提高產品種類,未來大屏幕會在商用顯示這塊加大力度。在標準的顯示產品里面,我們會在改善產品結構方面加大力度。第三,協同效益,未來海外市場的增量將依托主要客戶比較領先的國際化產業布局,有助于華星在產業低周期更有應對的空間。
問題十三:TCL控股和TCL集團董事長都是李董,在實際業務中這兩者的發展有沒有關聯?
回復:要到1月7日股東大會通過了這個方案才涉及這個問題。按照規則,管理團隊不會互相兼職,這點非常明確。
問題十四:小米集團和TCL集團剛剛簽署戰略合作伙伴,我想知道后續華星光電融資小米集團會不會繼續參與,成為戰略投資者?
回復:小米主要業務在智能手機、IoT領域和互聯網領域,TCL集團目前更多是基于產業鏈上游,具備核心器件的能力,此次戰略合作是終端產品和上下游深度結盟。第二,后續除了現有合作外,我們也會在新一代顯示終端產品上做一些研發和開發,來進一步提高業務增量。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