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網上爆紅的“流浪大師”不見了 是被自媒體嚇跑了嗎

發布時間:2019-03-31 10:21:46 來源:俠客島 責任編輯:caobo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只因流浪大師沈巍,不見了。

李白吟詠的是千年興替,如今,被流量裹挾的人們,只用了十天時間,就將這滄桑變遷演繹得花容失色、神鬼莫測。

曾經,拿著自拍桿的人山人海,圍聽流浪漢“宣道”,憑借“大師”熱度給自己漲粉、增加關注度。

如今,“大師”悄然離開,3月25日,坐上了一輛豪車,將那些流量饑渴的人們拋之腦后,不知是開啟新一輪流量風暴的前奏,還是歸隱道山不問世事的節奏。

但留下的不應只是他曾棲身的廢棄房屋,以及落寞難掩的主播們。

人群圍觀沈巍

流浪

“流浪大師”何人?

從媒體的報道中,我們可以拼湊出沈巍的大概情況:上海人,大學畢業,年過半百,流浪街頭,撿垃圾為生。

他為什么能在網絡上爆紅呢?為什么有人說他是“大師在流浪”?

首先,對各種社會問題、文化問題都能侃侃而談,

而且言之有物,尤其擅長垃圾分類和讀書話題。比如,

“小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看書,但是家里兄弟姊妹眾多,父母沒有錢給我買。我想到一個辦法,就是撿廢品賣錢,那時候豬骨頭都有人要,被用來熬成骨膠,我把分類好的垃圾拿去換買書的錢。長此以往,我就養成給垃圾分類的習慣,也見不得浪費,分好的垃圾能賣錢的賣錢,能吃的就吃,能用的自己用。”

說得確實很實在,而且是在國家大力提倡垃圾分類之前就“先知先覺”了。

又如,

“新華書店都是買大眾的書尤其多考試題目,我想看美國的文明是怎么興起的,在新華書店找不到,但在福州路商務印書館門市部肯定有的賣,十幾年前營業員不忌諱,我喜歡去固定的幾家小書店淘書,買舊書多,新書太貴,熬到它成為舊書我才下手。現在基本上不出門了,買書都是拜托這里的朋友,冷門的書我一般只要商務印書館、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出的……”

這樣的話,確實是愛讀書的人才能說得出來。

其次,他流浪,但有工資,有存款,是公務員辦了病休,一休就是20多年。

這一點引爆了一波對“體制內”五味雜陳的羨慕嫉妒恨。有人說公務員就是好,空餉一吃20年;有人質疑單位不人道,為啥不幫人家積極治療;有人發出了靈魂拷問:農民能休病假嗎?

樓越蓋越歪,只因信息披露不夠。

上海市徐匯區審計局方面表示:“沈巍于1986年進入徐匯區審計局工作,1993年起因病休假至今。在其病休期間,我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地向其發放了工資。”

不論真假,這則回應有解釋不夠充分的地方,因此未能完全平息輿情中對公務員的揶揄。

第三,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還有諸多自媒體,對沈巍的圍獵。

無聊

沈巍的走紅,是從抖音開始的。

公務員身份、復旦大學高材生(后被證明是謠言)、學富五車卻流浪街頭20多年……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傳播的。

這樣的人,是新聞從業人員所鐘愛的報道對象,他有新聞性,自帶流量屬性。當初,一個流浪漢憑著幾張照片就能成為“犀利哥”。如今,“流浪大師”的技能包更豐富,焉有不紅之理?

自從沈巍出名后,一波接一波的人對其圍追堵截。有人在他活動的區域,一等多少天,就是為了和他拍個視頻,弄個直播,據說可以讓自己的短視頻賬號快速增加閱讀量和關注度,有利于變現。來看“大師”的人多得以至于周圍的酒店都一床難求。

就沈巍來說,他并不喜歡被蜂擁而至的人群包圍。

常去看書的地鐵,沒法去了;撿垃圾的活動,也中止了;甚至被人拉著說話,一說大半天,飯也沒得吃。

這里需要贊一下沈巍的智慧,早在圍觀熱度“登頂”前,他即下過斷語:“我現在的熱度還在上升,等到了頂點自然會開始下降”。

他們明白很多人無聊,需要不斷有新東西去刺激,去填補他們的

這無疑是明白人說的話。那些來蹭熱度、拍視頻從而給自己增加收入的人,也是明白人。

這種無聊,魯迅描寫過。

“路人們于是乎無聊,覺得有無聊鉆進他們的毛孔,覺得有無聊從他們自己的心中由毛孔鉆出,爬滿曠野,又鉆進別人的毛孔中。他們覺得喉舌干燥,脖子也乏了,終至于面面相覷,慢慢走散;甚而至于居然覺得干枯到失了生趣。”

——《野草》

這種無聊,是視頻平臺、直播平臺,還有不少自媒體的生存基礎,是他們的內容生產動力。

因為有不少人無聊,所以一些明星在網上發個無意義的符號,也有幾萬幾十萬的人圍觀;因為有不少人無聊,所以十幾秒的短視頻,才能獲得廣泛傳播。

無聊本來是個人的一種狀態,但傳播平臺一旦介入,就會放大這種無聊。眾志匯聚可以成城,眾無聊混到一起就更加無聊了。狗粉絲就是一例。

因為無聊,所以圍觀。

怎么圍觀?《藥》里的名句大家都知道:“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好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好看嗎?

圍觀

圍觀沈巍,如果有心,完全可以從他身上學到很多。

沈巍并不無聊,聊《尚書》,聊人生,都沒問題。為啥?看書多,反襯出那些傳播“大師金句”的自媒體的淺陋。

他自己說得特別透徹:“不是我學問多大,是你們自身造成的,你們書讀得少,就這么簡單的道理。”

但是快愉悅,并不意味著持久;慢愉悅,并不意味著不爽。

為啥讀書少?比起刷抖音,讀書帶來的愉悅,是來得相當慢的。

常讀書的都有這個感覺:一本有深度的書,往往吭哧吭哧啃倆星期,直到翻過最后一頁,才能收獲一份完滿。不過,論爽勁,那是另一種感覺,就跟嗑瓜子光嗑不吃攢著仁兒,最后攢成一大把一口吞下差不多。

舒爽的感覺是相對滯后的,不是即刻就能享有的。

尤其是揪著某一領域的書越往深里讀,越覺得對該領域的意義有了比較深刻的把握,越覺得能摸到和其他領域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時,有種通透的感覺,由內而外升騰出來,周圍的空氣都變得晶瑩剔透起來。

糖吃多了不甜,鹽吃多了不咸。

專注,不人云亦云,不聽見哪兒響就往哪兒瞧,是獲得上述體驗的一條路徑。背后的道理,也不深刻:

愉悅來得越快,感官機能越容易麻痹。一味追求刺激升級,最終只能換來無盡空虛。

而用無聊來填補空虛,只會更加空虛和無聊。就好像用臟水擦玻璃,剛擦完,玻璃似乎干凈了,可水一干,就顯出臟來,只能不停地擦下去,不能停。最終,收獲只能是一塊臟玻璃。

沈巍走了,卻留下了最后一課:別圍觀別人了,沒勁。

標簽:

上一篇:法國將飛機上廢棄的座椅和餐桌造家具
下一篇:樂視網等三公司價值1.33億財產遭法院凍結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