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河南周口男嬰丟失事件出現反轉。據《新京報》報道,男嬰丟失系家庭矛盾引發的鬧劇,整個事件由女方策劃并自導自演。目前,參與策劃者多人被拘留,男嬰母親尚在哺乳期,暫未被采取措施。
近幾天,大多數網友目光都聚焦在周口男嬰丟失事件上,人們在祈愿盡快找到男嬰的同時,無不強烈譴責并要求嚴懲“人販子”。如今,該事件的大反轉讓很多人為之憤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涉及小孩失蹤、女性被害、疫情暴發、公共場所有危險物品等虛假警情和謠言無不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因而,對編造、散布、傳播類似虛假警情的行為理當嚴懲,讓人們免受謠言帶來的恐慌。
在互聯網時代,一些社會負面信息傳播飛快,會迅速引發公眾尤其是事發地居民的不安全感,以至于有關部門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偵破案件”,修復社會秩序。從這方面來講,人們在網絡上的一言一行都應有憑有據,尤其不該捕風捉影,信口雌黃,編造、傳播謠言。根據刑法有關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絡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具體到“周口男嬰失蹤”事件,因為家庭矛盾,女方策劃并自導自演了整個事件。且在警方及社會各界已經介入的情況下,依然隱瞞真相,以致釀成重大警情。為此,當地公安部門先是懸賞5萬元,后來懸賞金額提高到15萬元。幾乎全國所有的官方微博或微信,多個明星、大V均轉發了該懸賞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社會秩序主要指動態有序平衡的社會狀態。在互聯網時代,通過網絡傳播虛假信息,或者制造虛假警情,導致網絡閱讀量高,關注度高的,自然也屬于擾亂社會秩序。因為每個網絡賬號背后都是具體的自然人,網絡熱度背后是真實且具體的自然人對某事件的關注,并由此產生相應感受、認識和評價。同時,由于網絡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其危害程度比“傳統造謠”更大,甚至行為人也不可預料和掌控。
在“周口男嬰失蹤”事件中,行為人最大的惡意同時在于,其不僅浪費了有限的警力資源和公共資源,引發居民恐慌情緒,更嚴重傷害了人們救助、幫助弱者及求助者的樸素善良感情。期望相關部門在查明真相后,依法追究虛假警情策劃和制造者的法律責任,以形成警示,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