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一輛電動平板車,滿載垃圾桶往返于社區和垃圾回收站之間,或是在大街小巷的垃圾桶里翻找,撿拾“有價值”的生活垃圾……在各個城市中,都不乏這樣一群每天與垃圾為伴的人,他們是城市垃圾的“隱形”分類人,大多為外來務工者。
過去,很少有人會將目光投向這些收垃圾的人。但近期以來,隨著上海、北京兩地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以及其余45個垃圾分類工作重點城市工作進程提速,曾經陌生的收垃圾者和他們的工作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做起來沒有你想的那么難”
6月28日早上7點,北京朝陽區的農光里垃圾回收站門前一輛電動平板車的主人——小鄧如同往日一樣準時出現。
農光里社區里大大小小數十個垃圾桶,小鄧每天都要跟它們打兩個照面。早上7點、下午5點,小鄧都要開著他的垃圾車在小區和垃圾站間往返,每天8趟。
北京每天會產生將近2.6萬噸生活垃圾,人均1.1公斤,這一數字仍在持續增長中。一袋垃圾從被扔進垃圾桶到進入垃圾處理終端設施,需要經歷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四個環節,而像小鄧這樣的外來務工者,在收集環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小鄧是垃圾回收站外包企業的員工,今年25歲,來自四川農村,從小就跟著父母來北京當起了“北漂”。“我十幾歲就出來打工了,干垃圾回收也好幾年了。”談起自己的生活,小鄧顯得挺知足,他覺得和送外賣相比,這份工作挺自由,一個月也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這一天,小鄧的車開得很快,不一會兒便來到一組垃圾箱前。剎車靠邊,卸下空桶,交換滿桶,再把裝滿的垃圾桶裝車……小鄧一氣呵成,很快一組3個垃圾桶的回收工作就完成了。
記者發現,小鄧雖然不負責對垃圾進行分類,但他的“座駕”只收黑色的垃圾桶,裝滿一車就送回垃圾站。“這些垃圾已經經過專人分類,屬于不可回收垃圾,將被統一運往火電廠或者小武基中轉站。”
“北京和上海對于垃圾分類的叫法不同,但分法大致一樣。干垃圾不能回收,裝進黑桶;濕垃圾可以分解,北京叫廚余垃圾,裝綠桶……”在小鄧看來,垃圾分類乍一看很復雜,但熟練了以后非常簡單。“聽說垃圾分類把上海人逼瘋了,有點夸張了,真正做起來沒有你想的那么難。”
沒有垃圾分類的概念,卻干著垃圾分類的活
6月29日下午2點,記者在北京雙橋地鐵站附近見到了垃圾回收工老張。
今年已經50歲的老張在北京打工已有20多年,從事垃圾回收工作已有9年時間。早上4點多出門,轉街道、進小區,中午休息一會,到晚上6點收工。這是老張每日的作息。
在老張的垃圾回收車上,兩個垃圾桶的中間堆著一摞紙箱子。“這是我自己收的,稍微賺點小錢。”老張告訴記者,他在收垃圾時會把紙箱子、塑料瓶一類能賣錢的垃圾單獨揀出來。正說著,他又從垃圾桶里翻出了一只塑料瓶。
在收垃圾的同時,分揀出能賣錢的廢品,這是老張最重要的副業。老張告訴記者,一個月靠賣廢品,能有1000多元進賬,這對于工資只有2000元的他來說是一筆不錯的收入。不過這筆錢并不好掙。老張向記者透露,垃圾回收行業競爭也很激烈。自己收垃圾的時候,其實垃圾桶可能已經被人翻過幾遍了。
“小區里的退休職工或者年紀大一些的城市居民,有不少人也在垃圾桶里刨廢品,小區保潔也會在垃圾桶里撿漏。和住戶關系好的保潔,還會讓住戶把快遞箱等垃圾直接放在樓道里,方便自己直接收走。”老張說。
對于垃圾分類,老張直言不太有概念,他更熟悉的標準是垃圾能不能賣錢。老張并不知道,其實這確實也算垃圾分類的一項關鍵標準。
此前,在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時,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主任孫新軍曾用八個字介紹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干濕分開”。他解釋說,把能賣錢的和不能賣錢的分開,就是資源回收。
垃圾分類有望迎來新服務業態
7月1日上午9點左右,記者在北京朝陽區的一個小區附近,看到了騎著電動小貨車的周大姐。她的小貨車上一個大袋子十分搶眼,里面全是她四處搜集來的廢塑料瓶。
來自河南的周大姐和她丈夫都以廢品為生,丈夫專門做上門回收廢品生意,而她則是“打游擊”式地在小區和街道的垃圾桶附近游蕩。靠賣垃圾,周大姐一個月能賺2000元左右,平時房租1200元每月,加上700~800元的日常開銷,自己賺的錢就夠用了。
塑料瓶、易拉罐、玻璃瓶、快遞箱、報紙……作為垃圾回收行業的“個體戶”,垃圾的價值直接決定了周大姐和丈夫的收入。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對收撿來的垃圾進行詳細的分類,然后賣給垃圾回收站,從中賺差價。因此,周大姐對于廢品市場的行情更為敏感,分類也更加細致。
“紙箱1~1.2元一公斤,瓶子6~7分錢一個。一些舊衣服、小家電、數碼產品看起來還能用,但實際上難以回收處理,反而沒什么價值。還有一些像雨傘一樣的日用品,里面有廢舊金屬可以回收,但還需要拆解……”周大姐不僅對廢品的市場價格如數家珍,對廢品的分類處理也有如庖丁解牛。
在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垃圾分類專家張益看來,像小鄧、老張和周大姐這樣的外來務工者,實際上承擔了城市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中的一部分工作。“他們在維系生計的同時也為垃圾分類減量做了貢獻,建議開展垃圾分類的城市妥善考慮這部分人員的有效利用問題。”
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各地垃圾分類和回收工作日益規范、系統。有專家認為,垃圾分類市場產業規模有望達到2000億元到3000億元,延伸出的新的服務業態也有望帶來更多正規就業崗位,而以往在城市垃圾分類回收中默默工作的“隱形”分類人或將越來越少。
王維硯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