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40天加長版三伏天來襲 關于三伏天你知道哪些知識

發布時間:2019-07-12 16:23:04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caobo

今天(7月12日)正式入伏,這意味著一年最熱的階段開始了,今年的“三伏天”長達40天,8月21日出伏。

三伏起源

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超長三伏天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由于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幾乎每年都不一樣,所以與“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

我國傳統歷法規定,“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則不固定。“這是因為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時為10天,有時為20天。”史志成解釋說。

具體到今年,7月12日至7月21日為“初伏”,7月22日至8月10日為“中伏”,8月11日至8月20日為“末伏”,共計40天。

初伏:

中伏:

末伏:

據中國天氣網,12號到20號以多云到晴為主,氣溫30+,濕度增大,悶熱感明顯,最高氣溫30~35℃,最低氣溫22~24℃。

市氣象臺今天早晨6時發布預報,今天白天北京晴轉多云,山區雷陣雨,北轉南風二三級,最高氣溫33℃;夜間多云轉晴,南轉北風一二級,最低氣溫22℃。據介紹,未來三天北京以晴到多云天氣為主,氣溫上升,體感悶熱,大家需注意防暑防曬勤補水,但午后多雷陣雨,注意防雨,盡量避免到山區,河道等危險地帶游玩。

三伏天吃點兒啥

在這些濕、熱、悶、粘的日子里,我們吃點什么才能緩解周身不適呢?

中醫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三伏天是暑濕最重的日子,人體在高溫環境下,代謝速度明顯增快,體能消耗更大、體液排出更多,這個時期可選擇清淡平和之品幫助人體營養物質的補充。記者專門采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亞健康科趙欣,為大家送來一份貼心的“清補”建議,注意查收哦。

瓜果蔬菜

這個時期雖然天氣濕熱,可也是瓜果蔬菜最為豐富的時期,絕大多數的應季果蔬都是最為適宜的消暑、開胃佳品。

夏季慣常食用的冬瓜、苦瓜、絲瓜、黃瓜、番茄等瓜果類蔬菜更是具有利尿補水的作用,是祛暑食物的首選。涼拌、清炒是夏季最佳的烹飪方法,不僅能夠最大程度保持蔬菜的營養,各類涼拌汁使蔬菜呈現出的清爽鮮香的滋味,可以促進食欲和消化。

做涼拌菜時適量加入新鮮的檸檬汁、薄荷葉,不僅使涼拌菜具有了更豐富的口感,還使得涼拌菜有了生津解暑,祛濕透表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涼拌菜雖好,脾胃虛寒的朋友卻不宜過多食用;另外,天氣濕熱,食物更易腐敗,所以不要食用剩菜剩飯。

補充蛋白

暑濕季節能量消耗增加,能量的補充尤為重要,蛋白的補充必不可少,牛羊肉等紅肉類蛋白在這個季節就顯得過為辛溫,而鴨、鵝等禽類、魚、蝦類動物蛋白就更為適合食用,不僅能夠補充蛋白,多數還有補虛清熱、滋陰養胃、利水消腫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烹飪手段也是關鍵,三伏天的烹飪我們選用清蒸、清燉、與青瓜、芹菜、青筍類蔬菜清炒為宜,盡量避免麻辣、水煮、干煸等等使用過多香辛類調味品參與的肥甘厚膩烹飪方法。

中草藥材說到“清補”,不用點中草藥也不好說“補”啊,到了三伏天還是有不少藥材可以用的,比如說西洋參,其性涼而補,有益氣生津,扶正除煩的作用,可以開水沖泡代茶飲,也可以與鴨肉同燉成湯使用,以益氣養陰補虛。

參、麥冬、石斛、百合、玉竹、太子參等等養陰清熱之品也是三伏天里很好的選擇,可以有效的補充因為高溫多汗而造成的人體津液消耗。別人再問起來的時候也就不要只想到夏天飲用酸梅湯、赤小豆薏苡仁湯了。體質不同、天氣不同,選用的補益方式就不同。

餃子北方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以前人生活條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入伏的時候正好收完麥子,吃餃子就是改善生活了。

此外,“伏”與“福”諧音,頭伏吃餃子的諧意就是“元寶藏福”。今天別忘了吃餃子哦!

來源:北京晚報微信公眾號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賈曉宏、張航、李怡綜合報道制圖 : 康劍監制 : 王然編輯 : 李怡

標簽: 40天加長版三伏天

上一篇:《行星》用科幻電影的工藝打造科學紀錄片
下一篇:比特幣價格跌破10000美元/枚整數關口 刷新近兩周低位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