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的處理器上執行目前最先進的算法,與在目前最先進的處理器上執行1980年代之算法,哪一種可以算得更快?
答案令人驚訝,通常是在舊處理器上執行新算法能算得更快。雖然摩爾定律(Moore’s Law)因為是電子產業快速發展的驅動力而備受關注,但它只是驅動力的其中之一,我們經常忘記算法的進展速度其實在很多情況下都勝過摩爾定律。
根據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教授、知名數學家Martin Gr?tschel的觀察,在1988年需要花費82年才能算出解答的一個線性程序設計問題,在2003年只需要1分鐘就能解決;
在這段時間,硬件的速度快了1,000倍,算法的進步則達到4萬3,000倍。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Dimitris Bertsimas的類似研究結果顯示,在1991年至2013年間,混合整數求解器(mixed integer solvers)算法速度快了58萬倍,同時間頂尖超級計算機的硬件速度只有進步32萬倍。
據說類似的結果也發生在其他類型的約束優化(constrained optimization)問題和質因子分解(prime number factorization)問題中。
這對人工智能(AI)意味著什么?
過去五年來,AI無論在學界、業界或是新創領域都呈現爆炸性發展,最大的轉折點可能是發生在2012年,當時一個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團隊AlexNet,利用深度學習方法一舉贏得了年度計算機視覺影像辨識大賽ImageNet Large Scale Visual Recognition Challenge (ILSVRC)冠軍,自此深度學習就成為實現AI的關鍵方程式。
計算機視覺的演進已蔓延至自然語言處理和其他AI領域。智能喇叭、實時計算機翻譯、機器人對沖基金(robotic hedge funds),以及web參考引擎(web reference engines)…等等新產物,已經不會再讓我們感到驚訝。
AI也成為了交通運輸產業的驅動力(這也是Autotech Ventures的投資目標之一);我們已經觀察到,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自動駕駛、車隊檢測(fleet inspection)、制造質量控制,以及車載人機接口等等應用領域具備龐大的發展潛力。
現在幾乎所有的軟件、硬件、互聯網廠商都在炒AI,AI技術應用也逐步成為企業個人應用的主流。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當下的硬件基礎設施并不能滿足AI技術的應用需求,由此一場AI掀起基礎硬件淘汰潮必將到來。
無適合硬件支持AI
如今AI早已不是科幻小說里的情節,你只需要看看無人駕駛汽車技術的快速發展,就不難看到AI技術對于人們生活的影響。不過,在企業層面上,為什么沒有更多企業在其生產系統中使用AI呢?很大的問題是來自于企業現有的基礎設施并不支持AI特性。
當Interop的報告向IT決策者詢問AI推廣障礙時,37%的參與者提到的最大問題就是AI基礎設施的缺乏。而調研公司Constellation Research在2018年的AI研究中也指出,在接受調查的IT部門中,有32%的企業表示拒絕采用AI,其主要原因還是現有的IT基礎設施硬件并不適合部署相關的AI技術。
此種現狀則讓企業IT專業人員陷入了困境。一方面他們需要支持并引入AI技術,另一方面他們并沒有合適的硬件來支持AI。不過好消息是,在所有這些調查后還發現,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增加AI層面的預算,試圖來扭轉上述的尷尬局面。
AI芯片成熱點
鑒于AI系統需要大量的計算力,為了支持這些系統有效運行,企業顯然需要通過新一代的多核處理器或GPU服務器,甚至云計算來提供算力服務。此外,為了培訓他們的機器學習系統,企業也需要大量的數據,這就意味著要擴充更多的存儲容量。
當然,企業還要大量的網絡資源來支持這些計算和存儲系統。而上述種種無疑會推動企業內部IT基礎設施走向新一輪的更新換代。據IDC預測,全球在認知系統和AI方面的支出將從2016年的80億美元攀升至2020年的470多億美元。而實際上未來由硬件淘汰產生的潛在支出規模將更加巨大。
目前針對企業IT管理的AI技術也不斷演進,不難設想未來AI不僅可以對IT網絡進行管理,提供保護,還可以積極維護網絡系統。而這樣的自動化水平被稱為“AI定義的基礎設施”。 像Kubernetes這樣的容器技術結合AI技術,則讓軟件定義數據中心和編排智能化工具成為可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