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誰來構建AI醫療的未來?

發布時間:2018-11-26 09:33:57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caobo

“著有《顛覆醫療》的未來科學家Eric Topol曾引用奧地利的約瑟夫.熊彼得的話:鐵路并不是由貨運馬車的車主建造的。”那么,AI醫療的未來是由誰來構建?如何構建?

當AI遇上醫療,醫生與患者是否能從這項技術中真正獲益?隨著影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絡、深度學習、專家系統等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在理解、推理、學習、互動等應用層面的突破,人工智能是否做好了助力臨床決策的準備?

如何助力構建未來醫療?

“當AI與勇于擁抱新技術、敢于嘗試新技術的醫務人員相遇、磨合并同行之后,才可以讓患者獲益,相信這一天一定會越來越近。”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許青這樣告訴記者。

IBM在AI+醫療的產業化之路上一直是先行者。對于一路走來的IBM Watson,業界有贊賞,亦有質疑聲音。本文希望通過回顧Watson醫療的路徑來反觀如何構建AI醫療。

近日,IBM Watson Health部門的高管接受了《經濟觀察報》的采訪,詳細介紹了Watson在醫療領域的實際進展,在中國的具體落地情況以及生態發展。

替代還是協同,機器智能的定位是什么?

時間回溯到2011年,IBM Watson在美國智力問答節目(Jeopardy)中擊敗兩位人類選手取得冠軍而一炮而紅;之后IBM Watson的商業化之路正式開啟,并于2014年成立IBM Watson業務部門,迅速在教育、金融、零售、時尚、交通、能源等領域實現應用;同時,IBM對醫療領域寄予厚望,于2015年初成立Watson Health,通過一系列的戰略布局,IBM收購了四家大型的醫療數據公司,包括一家影像公司、一家數據平臺公司、一家醫療影像公司、還有一家是深耕健康保險領域的Truven。同年,IBM宣布向AI和云平臺轉型。

成立三年來,砸下數十億美元的Watson Health具體要做什么?

IBM 負責認知解決方案及IBM研究院高級副總裁John E.Kelly博士,曾在華爾街日報發表的博文中表示,IBM Watson Health 關注的重點是,將下一代 AI 技術應用于癌癥治療,并應對醫療健康行業一些重大的挑戰,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享受更美好、更健康、更長久的生活。他曾說,針對助力癌癥治療,IBM Watson三個獨特的解決方案分別為:Watson 腫瘤解決方案 (WfO, Watson for Oncology) 、Watson 臨床試驗匹配解決方案 (WfC, Watson for Clinical Trial Matching) 和Watson 基因解決方案 (WfG,Watson for Genomics)。

此外,Watson Health還包括一系列認知科技解決方案,例如,Watson醫療影像分析解決方案(Watson Imaging Clinical Review),Watson 藥物研發解決方案(Watson for Drug Discovery),Watson Care Manager(Watson 照護管理),Platform for Health & Cognitive Services(Watson健康及認知服務平臺)等等。可見,WfO和WfG只是“家族中的二個成員”。

截至目前,Watson Health已有超過15,000個客戶與合作伙伴,觸及超過185,000位病患與消費者。并且,與全世界300多家癌癥機構簽訂了合作伙伴關系,惠及患者人數已遠超12萬。

外界最為關注的是,在癌癥治療決策中Watson與醫生的關系。那么, Watson在癌癥治療中,到底如何定位?其價值是什么?

“IBM Watson腫瘤解決方案的定位是要成為醫生的好幫手、好助手,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建議。”IBM Watson Health腫瘤與基因解決方案副總裁 Steve Harvey對記者表示,“Watson并不做診斷,而是一個輔助決策的智能支持系統。這個系統會盡職盡責地為醫生推薦治療的選擇方案,但最終的治療決策是由醫生做出”。

具體來說,Watson在幫助醫療衛生工作者照顧患者的整個過程中能夠提供決策支持引擎,并且提供出醫療循證證據。

Steve Harvey補充說,這個引擎由IBM Watson和MSKCC的專家們共同開發并且訓練。對于Watson腫瘤解決方案的具體工作方式,他介紹,首先是WfO接收到來自于護士、醫生所填的去隱私的、與患者相關的、具體的屬性和具體的病例情況,這個引擎能夠進行自動化的分析,之后它將會利用人工智能為醫生提供一系列的治療推薦方案建議、治療選擇方案建議。

Steve Harvey強調,Watson腫瘤解決方案已經涉及330種醫學期刊,有200多本醫學教科書,以及數千萬份的文獻,從而根據循證醫學為患者治療提供哪些是優選的,哪些是次選的,并且出示引證的具體原因。“當然,還有很多具體的細節,比如,包括藥物的劑量、藥物的副作用、相互作用,以及患者教育的材料。”

截至目前,WfO已經覆蓋了13個癌種,占了全球最為常見的,也就是說患病率和發病率占到80%的常見的癌癥。Steve Harvey透露,“計劃未來兩年再拓展三個癌種。”

如何提升本土化程度?

癌癥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每天大約有12,000個新的癌癥診斷病例。對于醫生專家來說,實現精準的癌癥治療不僅需要了解先進的最佳治療方案實踐,不斷地對龐大且復雜的腫瘤研究資料進行深度的研究和分析,他們最大的挑戰還包括應對每天以秒遞增的海量數據,這其中包括80%的非結構化數據(例如視頻、影像、聲音、行為等等)。

在中國,AI醫療的發展需要通過政府部門、技術擁有方和商業機構、醫療機構和醫聯體,以及學術團體的通力合作。

百洋智能科技攜手IBM,于2017年6月,分別將Watson腫瘤治療方案以及Watson基因解決方案引進中國。

百洋智能科技CMO王必全介紹,一年多以來,Watson Health這兩個解決方案在中國的發展成績相當不錯。截至2018年11月4日,百洋推動IBM Watson在中國20多個省的40多個城市的81家醫院簽約落地;使用過的醫院有261家,簽約醫院有81家,注冊的醫生是1133人,使用過的醫生是785人,患者數去年突破1萬,到今年11月4日共有41000名患者用了WfO。

“今年年底我們希望把產品拓展到120家醫院,明年再推進150家,這樣就有接近300家醫院的規模了。”王必全說。

“我們引進這個產品的目的是希望幫助提高中國癌癥患者五年的生存率,數據顯示,當時中國癌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是37%,美國是67%,現在中國提到了40%。”王必全表示,WfO還可以提高醫生在臨床決策上對指南規范的依從性。

在中國,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常務理事、秘書長江澤飛做了一項關于 Watson 用于中國乳腺癌患者治療決策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非干預性Ⅳ期臨床研究。目的是評估 Watson 決策、醫生決策、醫生+Watson 決策之間的符合率,通過專家評分(基于 NCCN 和 CSCO 指南),評估三種決策的規范性。

他表示,“從學術的角度,我們探討不同階段,不同類別的符合率,也建立了指南的評價體系,驗證了Watson的可行性,我們覺得基本可行,但是我們也發現了它的一些局限性,要結合中國具體情況、本土化的必要性。”

“去年3月份,百洋引進部署的時候,只能針對7個癌癥,2018年7月份現在已經可以針對13個癌癥。” 王必全提出,在產品快速推廣的過程中,Watson還有需要改進的空間,比如,增加CFDA的批準藥物、加入藥品經濟學的數據,以及本土化方案(例如中國的指南)。

Steve Harvey則明確表示,“我們明年會加大本土化上的工作力度,尤其是在中國”。

“WfO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系統,為確保信息和相對的各個當地市場的關聯性,我們在全球范圍內和醫生進行緊密的合作,根據當地市場的需求會做出微調和改善。” Nathan Levitan透露, “很快,我們會將CSCO(中國癌癥指南)納入到WfO系統當中。”

人工智能是否具有實際價值?

使用Watson對醫生來說意味著什么?

許青介紹,自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引進Watson以來,已經累計完成近650例腫瘤患者輔助決策,占所有門診患者5成左右,涉及癌癥類型包括結直腸癌、胃癌、肺癌等多發癌種。

結合上述國內專家的觀點,Watson 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確實可以作為醫生有力的幫手。并且,Watson對于腫瘤治療的臨床意義也正在逐步被發現。以在權威學術雜志 ASCO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投稿與發布情況來看,人工智能研究已經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熱點。

Steve Harvey認為,將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在醫療健康領域,IBM還只是剛剛起步,未來將全力以赴。“因為面對挑戰,IBM從未退縮逃避。”

人類所有的智慧都包含在兩個詞中:等待和希望。AI醫療的黃金時代來了嗎? 我們看到,IBM Watson充滿信心、正全力以赴。

針對人工智能與新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未來發展的話題,許青教授提到:著有《顛覆醫療》美國未來科學家Eric Topol曾說,“未來的醫療不光是醫生一個人做決定,肯定要有社會、家屬,特別是病人要自主的參與到治療過程中來,這個時候要給他提供信息的平臺,應該是非常尊重人的工具。”

這里面不僅折射了未來醫療的人性關愛,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患者參與,以及實現患者參與,對于搭建智能化知識平臺的重要性。

許青還提到,Eric Topol曾經援引奧地利的約瑟夫.熊彼得的話:鐵路并不是由貨運馬車的車主建造的。

那么,未來醫療是誰建造的呢?

無疑,未來的智能醫療,不是任何人、任何一個醫院、一個企業、任何一方獨臂打造的。未來的AI醫療需要政府、醫院、醫生、病人、學術機構、新技術研發方和商業發展機構、以及保險公司、藥廠等醫療大健康產業鏈條上更多的相關方,積極、理性、建設性、持之以恒地參與進來,共同打造。

標簽: AI醫療

上一篇:關閉Win10這三大新功能:系統重回Win7風
下一篇:公交車總遲到?你大概掉進了“等待時間悖論”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