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隨著最后一塊預制混凝土板安裝完成,作為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館的國家游泳中心冰場可轉換結構施工圓滿完成——“水立方”變身“冰立方”。
其實,自從四年前北京再次與奧運結緣、將成為國際上唯一舉辦過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開始,作為北京冬奧會三大場館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速滑館的業主單位,北京國資公司的冬奧場館建設改造工作就以“冬奧速度”、“冬奧標準”全面展開,也為世界奧運場館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提供了“中國經驗”。
“水立方”變“冰立方”
承接冰壺相關比賽項目
“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標志性場館,承擔了游泳、跳水、花樣游泳等水上比賽項目。而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期間,這里將改造成“冰立方”,承接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
昨天上午,國家游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在施工現場介紹,“冰立方”將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裝制冰系統,形成具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憑借這套可拆卸的制冰體系,將來“水立方”同時擁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制冰設備和冰層拆除后,冰場即可還原為泳池。按照計劃,未來春夏秋三個季節“水立方”將用于水上活動,冬天則用于冰上活動。
他介紹,在國家游泳中心的冰場可轉換結構施工中,支撐冰面的可轉換鋼結構由2600根3米高、2米長的薄壁H型特制鋼材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裝有柱腳,每個連接點裝有可拆卸高強度螺絲,確保鋼架緊固結實。“鋼架上方鋪設了1500塊1米見方、厚度達100毫米的預制混凝土板,在預制混凝土板安裝過程中,每名工人需使用卡尺進行精密微調,水立方冰水轉換結構的總誤差將控制在毫米級。”
按照施工計劃,冰壺比賽場地FOP區體育照明、場地及制冰系統、空調系統改造預計今年10月份完成,年底即將進行冰壺比賽。
“冰立方”充滿黑科技
5G物聯網技術入駐
冰水轉換除了要解決可轉換冰面問題,還要攻克一些環境難題。為此,“水立方”聯合設計單位、清華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各方先期開展了科研論證,重點研究了改造工程涉及的冰場可轉換結構體系、冰壺場地熱濕環境、冰壺場地體育照明、場館綜合節能和場館建筑聲學等5項具體課題。
據悉,改造完成后的“冰立方”不僅功能增加,更將實現智能升級。后續場館將進一步推進實施基于5G的物聯網技術,更好地為運動員、觀眾、場館管理者提供智慧化服務。全新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統將有效控制和監測場館室內的溫度、濕度、照明、聲學等變化,為冬奧冰壺比賽提供完美環境。
此外,此次“水立方”還增加了膜結構空腔自然通風,通過開啟頂部的這些空腔,夏季自然通風降溫,冬季蓄能降低場館熱耗。“水立方”將利用空腔降溫技術,讓空腔夾層內的熱空氣向上流動并與室外空氣循環,以此可有效降低空腔溫度10℃。
為特大型奧運場館
賽后運營提供“中國經驗”
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昨天的采訪中了解到,作為“雙奧場館”的建設者和運營者,北京國資公司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周期高水平完成了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中心、國家網球中心、曲棍球場和射箭場5大奧運場館的投資建設和賽時保障任務。在后奧運時代,實現鳥巢、水立方的穩定運營和持續繁榮,為破解特大型奧運場館賽后運營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寶貴的中國經驗。
另據了解,作為北京冬奧會標志性工程,被喻為“冰絲帶”的國家速滑館如今也從當初的一個概念效果圖轉化成了切實可以實施并已雛形初現的體育場館。今年底,國家速滑館將實現封頂封圍,22條飄逸流暢的“冰絲帶”將在奧林匹克公園飛舞,與雄渾的鋼結構“鳥巢”、靈動的膜結構“水立方”共同組成北京這座世界“雙奧之城”的標志性建筑群。
文/本報記者 張欽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