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訊8月8日消息,華為發布了全球產業展望(GIV@2015)白皮書。白皮書闡述了機器人、零搜索、共生經濟、人機協創、5G等十大趨勢內容。
華為全球產業展望(GIV)預測2025年全球VR/AR用戶數將達3.37億,采用VR/AR技術的企業將增長到10%。到2025年,全球5G網絡覆蓋率將達到58%。屆時,5G、4K+、VR、AR和AI技術的融合應用不僅能為人們帶來全新的體驗 — “超級視野”,它讓人們能夠以前所未有 的方式看待事物,提高各個垂直行業的生產力。
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在介紹未來技術時曾提到“零搜索”的概念。白皮書中也提到到2025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將達62億,因此將產生海量的數據幫助企業基于人們的興趣/喜好和個性,提供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
這時候,人們不再需要花時間尋覓知己和興趣小組,智能系統將通過零搜索向你推薦社交圈子和社交方式。新的人工智能技術,比如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將嵌入在智能家居、自動駕駛中,甚至你什么也不用說,就能了解你所需,創造零搜索的體驗。
在機器人應用方面,GIV預計機器人將會在工作場所多個崗位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高危 險、高重復和高精度工作場景中。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將與制造業人員一起工作,每萬名員工將配有103個機器人。
在AI方面,華為全球產業展望預測到2025年97%的大企業將采用AI。智能融合技術的行業滲透深度,直接決定了未來創新型社會的發展高度。
除此之外,華為預計到2025年,全球智能手機的數量將達到61億臺,基本實現人手一部智能手機。
2025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是機器,更是家人
GIV預測: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將擁有自己的機器人管家。
隨著材料科學、感知人工智能以及5G、云等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出現護理機器人、仿生機器人、社交機器人、管家機器人等形態豐富的機器人,涌現在家政、教育、健康服務業,帶給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趨勢二:超級視野
GIV預測: 2025年,采用VR/AR技術的企業將增長到10%。
以5G,AR/VR, 機器學習等新技術使能的超級視野,將幫助我們突破空間,表象,時間的局限,見所未見,賦予人類新的能力。
趨勢三:零搜索
GIV預測: 2025年,智能個人終端助理將覆蓋90%的人口。
受益于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智能世界將簡化搜索行為和搜索按鈕,帶給人類更為便捷的生活體驗:從過去的你找信息,到信息主動找到你;未來,不需要通過點擊按鈕來表達你的需求,桌椅、家電、汽車將與你對話。
趨勢四:懂“我”道路
GIV預測:2025年,C-V2X(Cellular Vehicle-to-Everything)蜂窩車聯網技術將嵌入到全球15%的車輛。
智能交通系統將把行人、駕駛員、車輛和道路連接到統一的動態網絡中,并能更有效地規劃道路資源,縮短應急響應時間,讓零擁堵的交通、虛擬應急車道的規劃成為可能。
趨勢五:機器從事三高
GIV預測: 2025年,每萬名制造業員工將與103個機器人共同工作。
自動化和機器人,特別是人工智能機器人,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他們可以從事處理高危險、高重復性和高精度的工作,無需休息,也不會犯錯,將極大提高生產力和安全性。如今,智能自動化在建筑業、制造業、醫療健康等領域中廣泛應用。
趨勢六:人機協創
GIV預測:2025年,97%的大企業將采用AI。
以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融合應用,將大幅度促進未來創新型社會的發展:試錯型創新的成本得以降低;原創、求真的職業精神得以保障;人類的作品也因機器輔助得以豐富。
趨勢七:無摩擦溝通
GIV預測: 2025年,企業的數據利用率將達86%。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的應用與發展,企業與客戶的溝通、跨語種的溝通都將可能變得無摩擦,因為精準的信息到達,人與人之間更容易理解、信任彼此。
趨勢八:共生經濟
GIV預測:2025年,全球所有企業都將使用云技術,而基于云技術的應用使用率將達到85%。
無論身在何處、語言是否相通、文化是否相似,數字技術與智能能力逐漸以平臺模式被世界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各國企業都有機會在開放合作中,共享全球生態資源,共創高價值的智能商業模式。
趨勢九:5G,加速而來
GIV預測:2025年,全球將部署6500萬5G基站,服務于28億用戶,58%的人口將享有5G服務。
大帶寬、低時延、廣聯接的需求正在驅動5G的加速商用,將滲透到各行各業,并比我們想象中更快地到來。
趨勢十:全球數字治理
GIV預測:2025年,全球年存儲數據量將高達180 ZB。
觸及智能世界,遇到了新的阻力和挑戰。華為呼吁全球應該加快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使用原則;并鼓勵推動建設第三方數據監管機構,讓隱私、安全與道德的遵從,有法可依。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