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晚8時,南京鬧市區(qū)的江蘇路,行人寥落,車輛稀疏。但坐落在此的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江蘇省疾控中心)燈火通明,4樓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里腳步匆匆、熱鬧不已。
“今晚的檢測報告大約多久能出來?”
“大概9點半到10點。”
“一會還有一批樣本馬上到。”
實驗室內(nèi)外,大家傳遞著有關檢驗的最新消息。
疫情發(fā)生以來,江蘇省13個設區(qū)市疑似新冠病毒肺炎的初篩陽性標本,都會送到這里復核確證。實驗室內(nèi),檢驗人員受理著病毒樣品,提取核酸、加樣,上機檢測,基因測序。
核酸提取,直接接觸病毒,是整個實驗流程中最危險的一環(huán)。江蘇省疾控中心急性傳染病防制所副主任技師田華,在密閉的負壓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身著隔離衣、防護服,戴著N99口罩、護目鏡,套著鞋套,靴套和兩層醫(yī)用乳膠手套,從接收的各設區(qū)市新冠病毒咽拭子標本里提取病毒RNA。
“在里面連續(xù)做了3個多小時的實驗,頭暈得要命。”實驗結束后,田華終于卸下一身疲憊。她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因為新冠病毒傳染性高,所以每一步操作都小心翼翼、精神高度緊張,剛才才做了一個多小時,就有點暈厥的感覺。“我告訴自己,扛住扛住,把這批做完就出來了,拼了。否則出去再進來,一來耗費醫(yī)療物資,二來增加感染風險,三來同事還等著出具核酸檢測報告。”
如今,檢驗人員每天3班24小時輪班,他們在負壓實驗室一“憋”就是三四個小時。在進實驗室前都不敢喝水,吃東西。從拿到樣本到出具檢測報告,時間約為6小時左右。
1月10日,中國公布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但隨著疫情不斷發(fā)展,病毒是否會變異得讓人類捉摸不透,如何監(jiān)控基因變異?
高通量基因測序技術,是江蘇省疾控中心應對新冠病毒的殺手锏,“高通量測序可以協(xié)助溯源病毒、監(jiān)控病毒變異趨勢、掌握病毒的發(fā)展方向,也可以為藥物研發(fā)提供參考。”該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崔侖標說,借助該技術,2013年他們曾檢出H7N9和H3N2兩種亞型的流感病毒可以同時感染人。2016年檢出一種新型環(huán)狀病毒。
該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技師趙康辰,正向裝有病毒核酸的試劑管中添加反應酶。“同事做好核酸提取后,我會用反應酶將核酸片段化,再加入磁珠,吸附病毒的核酸,去除人基因組、試劑殘留物等雜質(zhì)。經(jīng)過吸附、清洗,再將磁珠上的病毒核酸洗脫下來,加上分子標簽,連接到測序儀上,檢測病毒核酸序列。”趙康辰說,一套完整的病毒基因測序流程,36—48小時即可完成。
目前,江蘇省疾控中心已經(jīng)做了十多例新冠病毒的高通量測序。“我們也會挑選一些重癥病例和輕癥病例做基因組的比較,看看兩類人群攜帶的病毒基因是否有差異,目前,江蘇所有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與國家公布的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高度一致。”崔侖標說。
行走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擦肩而過的多是80后、90后。1月20日以來,他們已經(jīng)連續(xù)工作近半月,有的退了回家過年的車票留在南京,有的甚至住在辦公室。
從除夕到初三,趙康辰一直在實驗室沒回家,瞌睡了就趴下打個盹。該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副主任醫(yī)師吳濤、陳銀、朱小娟等人春節(jié)期間留守南京,與家人分隔兩地。
崔侖標是揚州人,今年過年,他和身為醫(yī)生的妻子都默契地選擇留在南京。“國家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現(xiàn)在到我們亮劍出手的時候了。”
這個兩個孩子的爸爸,已經(jīng)十多天沒有跟兒子們說話了。每天深夜到家,兒子們已經(jīng)睡去,上班時,兒子們還在熟睡。
但“戰(zhàn)斗”著的崔侖標并不孤單。前幾天晚10點,他突然接到一個外賣小哥的電話,下樓一看,不知是哪位熱心人士送來的鴨血粉絲湯和熱乎乎的卷餅。“你們真不容易。”小哥的一句話,讓崔侖標暖心到現(xiàn)在。
“崔博(士)快來,我們一起拍一張合影,20:20啦。”當時鐘指向20:20,崔侖標被實驗室外的年輕同事們招呼著,2020年2月2日20時20分就這樣定格在他們的人生中。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wǎng) - 科普類網(wǎng)站
聯(lián)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wǎng)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wǎng)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jīng)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