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科研人員闡述北溫帶木本植物多樣性分布不均演化歷史

發布時間:2021-08-26 14:07:50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記者25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了解到,該園生物地理與生態學研究組研究人員從分子和化石的角度,闡述了北溫帶代表類群榆科和胡桃科洲際多樣性分布不均的演化歷史,并為今后分布區和生態位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在不同大洲,北半球溫帶植物多樣性差異很大,亞洲的物種多樣性高于北美、遠高于歐洲,甚至形成東亞北美間斷分布的格局。造成這種差異的驅動因素是什么?一直是生物地理學和宏觀生態學關注的基本和熱點問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員說,而要準確重建北溫帶類群的多樣化歷史,需要多學科的交叉和多種證據的綜合分析,尤其需要結合化石和現代分子資料的分析。

為準確重建北半球木本植物多樣性演化歷史,研究組選擇了化石記錄豐富的胡桃科和榆科為研究對象進行生物地理學研究。首先篩選了113個胡桃科鑒定可靠的果實化石,利用全證據法將化石整合到分子系統樹中,并進行分化時間的推斷和祖先分布區的重建。

與僅基于現生類群的結果不同,整合的分析表明,胡桃科起源于晚白堊紀的北美或歐洲中緯度地區,支持北熱帶區系起源的假說;自中中新世后,東亞才成為胡桃科的快速演化中心。胡桃科的擴散主要經過北大西洋陸橋由北美擴散至歐洲,隨后擴散至東亞,而不是主要經過白令陸橋。研究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系統演化頂尖期刊《系統生物學》上。

此外,研究組還通過葉綠體基因組解析了榆科屬級系統發育關系,認為榆科分為熱帶分支和溫帶分支。分子和化石證據都支持東亞為榆科溫帶類群的快速分化中心,是溫帶類群的博物館又是其分化搖籃。由于中新世之后在歐洲大量滅絕,從而形成東亞物種最豐富,歐洲物種缺乏的洲際分布不均。該研究是綜合多證據多學科探討多樣性分布格局的有利嘗試,進一步加強了對北溫帶多樣性格局形成歷史的認識,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生物學期刊《植物分類學報》上。(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標簽: 北溫帶 木本植物 多樣性分布不均 演化歷史

上一篇:“電力天路”青藏聯網工程累計向青海輸送西藏富余水電達50億千瓦時
下一篇:美科學家創造出雙層原子厚度硼烯 打破單原子層限制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