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藝術品是早期人群標志身份、地位,傳遞情感以及維持族群關系的重要媒介,是遠古人類物質、精神生活與社會性活動的集中體現。相較于歐洲、非洲等地而言,中國乃至東亞出土的舊石器時代藝術品數量極少,相關研究也較為零散、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團隊的副研究員張樂等與國內外多個科研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地球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寧夏鴿子山第10地點一件鹿牙裝飾品的系統研究文章。
由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聯合開展的鴿子山第10地點的發掘工作曾被評為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研究的藝術品系從遺址第三文化層(碳十四校正年代為距今1.3萬-1.2萬年)出土的細小碎骨中篩撿并識別出來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舊石器時代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制作最精致、刻劃最復雜的鹿牙裝飾品之一。
通過對該牙齒標本生物學特征的觀察分析,研究人員認為它是馬鹿(Cervus elaphus)的右上犬齒,屬于一個年齡約6-11歲的雌性個體。鹿牙裝飾品的技術分析結果顯示,齒根端部細小而規整的殘留孔徑應是古人類以復合鉆技術分別由頰舌兩側對鉆而成的;牙齒根部和冠面出現的多組復雜刻劃紋飾則是由2-3位工匠以多件石制工具分別雕刻完成,且其中至少1人慣用左手。
此外,研究人員通過掃描電鏡能譜、拉曼光譜及激光元素分析等技術手段,對鹿牙裝飾品表面殘存的紅色、黑色物質進行了理化分析,發現古人類可能以赭石、木炭混合動物油脂制作粘合劑將鹿牙犬齒固定于衣物之上,這與北美民族學記錄中同類裝飾品的用途和固定方式是較為一致的。
進一步的對比研究表明,鴿子山第10地點出土的這一裝飾品可能與當地人群和歐亞大陸北部草原等地人群多期次的遷徙、擴散和文化交流有關。
此項研究為揭示中國原始藝術品的原料選擇、制作技術、裝飾風格、使用方式和社會功能等人類復雜認知能力的出現與演化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材料和重要線索。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項目的資助。(作者:崔雪芹)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