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月8日,中國救援隊隊員在土耳其哈塔伊的一處地震廢墟搜救。新華社記者 沙達提 攝
2月6日,土耳其一天內連續發生了4次強震,其中兩次震級均達到7.8級。截至2月19日,土耳其累計發生6040次余震,其中有436次達到四五級,40次震級在五六級,一次震級為6.6級。1822年8月曾在這一地區發生了7.4級地震,具破壞性的余震在此后持續近一年時間。因此,科學家預計這次地震的余震發展趨勢會與200余年前的那場地震類似,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這次土耳其大地震可謂開啟了“連震”模式。
在過去數千年中,土耳其發生過多次足以毀滅城市的大地震,僅1900年到現在的120多年間,這一地區發生的7級以上地震就不少于10次,其中最近的最大地震是1999年8月17日凌晨在土耳其中部和西部發生的7.4級大地震,造成1.6萬人遇難。
土耳其這個面積不大卻橫跨亞歐兩大洲的國家,位于四大板塊的邊界地盤——安納托利亞板塊之上,96%的領土就在地震帶上,其中近半數國土處于活躍地震帶,這就像坐在四周灑遍了汽油的火藥桶上:東南邊的阿拉伯板塊像楔子一樣插入土耳其,形成了土耳其—伊朗高原;西南邊的非洲板塊向北推擠,與北邊巨大的亞歐板塊相抵;西邊則是愛琴海板塊。這樣就在土耳其境內形成了兩條蠢蠢欲動的主干走滑斷裂帶——位于土耳其東南部的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和橫穿土耳其北部的北安納托利亞斷裂帶,它們在土耳其東部地區交會。
所謂“走滑斷裂帶”,即這些斷層會橫向滑動,從而導致地震。這里的地震都以走滑型地震為主,即該地震的產生不像大多數地震那樣是由于地層的彎曲斷裂,而是由于地層內斷裂帶的相互錯動、板塊間的推擠,使板塊邊緣地區的壓力大大增加,容易引發地震,使之成為土耳其最頻繁的自然災害之一。
東安納托利亞斷裂帶是土耳其境內的一條主干走滑斷裂帶,是地震高發區。1939年這里就發生了埃爾津詹大地震,導致約3.3萬人遇難。此后一段時間,這條斷裂帶在躁動中又顯得頗為安分,但在84年之后的今年2月終于“憋”不住了,連發兩次7.8級大地震,隨后余震連連。
一些專家認為,這次土耳其地震應屬震群型地震,即一組地震而不是孤立型或主—余震型。這類地震在構造復雜的地區發生較多,在地震序列中也常見。從全球統計來看,有10%以上的地震是震群型地震。震群型地震通常是指通過地層活動逐步升級、震級相近的多次地震把能量釋放出來,沒有突出的主震。但它還有一個比較少見的類型,就是由兩個主震型地震和連續不斷的一系列余震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地震頻度高,余震豐富。有兩個大小相近甚至相同的主震,這叫雙震型地震,主要的地震能量由這兩次地震釋放。我國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就出現了這種模式,在兩個主震之后有16個小時的余震,甚至還有遠期余震,如2020年7月唐山市古冶區就發生了5.1級的遠期余震。有專家認為,唐山大地震的余震還會持續數百年。而這次土耳其地震也是開啟了這種“連震”模式,出現了震級為7.8級的兩個主震,隨后余震會不斷。
(作者系湖南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