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huán)球報資訊】王守覺:多維空間仿生信息學的開拓者

發(fā)布時間:2023-03-25 16:49:21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王守覺(1925—2016),江蘇省蘇州市人,我國半導體人工神經網絡和多維空間仿生信息學的開拓者。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獨辟蹊徑,創(chuàng)立神經網絡理論

王守覺在蘇州念初中時,遭遇日本侵華戰(zhàn)爭。他目睹了祖國由于科學技術落后而被動挨打的凄慘情景,這讓他有了“科學技術落后就要挨打”的意識。


【資料圖】

因此,王守覺學習十分努力。他在同濟大學學習期間,一次電工理論考試由于題目太難,全班19人只有3人及格,王守覺卻考了96分。

20世紀90年代,王守覺認識到:我國與發(fā)達國家在科技領域中的差距不小,要想做出讓國際社會承認的成就,就必須采用田忌賽馬的規(guī)則——以我中駟敵彼下駟。當他發(fā)現(xiàn)“形象思維”是人工智能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后,就開始致力于神經網絡模式識別等機器形象思維的基礎理論與應用基礎的研究。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他先后提出了以高維空間點覆蓋原理為基礎的仿生模式識別,發(fā)展了模式識別的新概念和新理論;提出了新的矢量間運算的多權值神經元網絡理論,應用于多權值神經計算機與人臉識別專用神經網絡;提出了解決高維空間點分布分析用的,可用計算機實現(xiàn)的計算信息幾何數(shù)學新方法。在這些創(chuàng)新中,有的技術居世界仿生模式領域的領先地位。

慧眼識人,因材施教

1962年,一個名叫林雨的學生報考了中科院半導體所的研究生,但是,他的考卷成績并不突出。不過,當考卷送到王守覺手中時,他獨具慧眼,從考卷的答題中看到了這名考生背后的潛力:“考分雖然不高,但概念準確,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恰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經過深思熟慮,他收下了林雨。

王守覺對林雨要求非常嚴格。有一次,他安排林雨在全研究室會上匯報前段學習、工作的情況。很少上臺講話的林雨,經受不住老師連珠炮似的提問,一時間語無倫次。王守覺當場批評了他。林雨很內疚,當晚一個人在實驗室里練習演講。經過刻苦練習,他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在學術報告會上怯場的情況。

王守覺不僅對學生要求很嚴,而且善于因材施教。他在指導學生學習專業(yè)理論的同時,還十分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實驗技能。他規(guī)定林雨每周要用兩天時間認真從事實驗活動,內容包括修理儀器、安排實驗,以及寫實驗報告。在工作實踐中,林雨真正感受到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在王守覺的悉心教導下,林雨成長很快。1994年,他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半導體存儲器功能測試儀,填補了國內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測試手段的空白。

(作者系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