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天天速看料】黎門三院士 懸壺濟蒼生

發布時間:2023-04-03 09:36:33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余生趣潭


(資料圖)

左起:黎介壽、黎鰲、黎磊石(圖片由作者提供)

三人行必有我師 馬國馨院士篆刻

清明將至,祭奠逝者,追思故人,我不禁想到了今年1月去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普通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黎介壽。

說起黎介壽,不得不提“一門三院士”的“黎氏”傳奇。

上世紀初,黎介壽和他的哥哥黎鰲、弟弟黎磊石三兄弟出生在風雨如晦、備受外國列強凌辱的舊中國,后來成長在日益強大的新中國。伴隨著祖國的發展與進步,他們在醫學領域都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先后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就了中國醫學界“黎氏三院士,懸壺濟蒼生”的一段傳奇和佳話。

老大黎鰲是中國燒傷醫學開拓者,在中國燒傷學界素有“百科全書”的美譽。

1958年,“大煉鋼鐵”時期,我國燒傷病人陡增。黎鰲意識到,燒傷是威脅民眾生命健康的大患,他主動承擔重任,提交了一份燒傷防治研究的請戰書。當時的第三軍醫大學當即決定由他牽頭在普外科組建燒傷救治隊。

1966年,四川合江一支鉆井隊不幸遭遇井噴,數十人被燒得面目全非。黎鰲率領一支精英救治小組趕赴現場投入到搶救戰役中。他本人更是幾天幾夜沒合眼,將一個個燒傷患者從死亡線上奪了回來。

1994年,黎鰲被美國燒傷協會授予“伊文斯”獎,并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他創建全軍第一個燒傷中心和第一個燒傷研究所。

老二黎介壽,1924年10月出生,1963年4月入伍,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黎介壽一生大愛,一生攀登,一生厚德,一生為梯。在人類腸道疾病的“神秘王國”,他窮盡一生心血,不懈攀登科研高峰,成為“世界上研究腸子時間最長的人”。他曾以4年多與豬“相依為命”的堅守,換來小腸移植這個世界性難題的攻克。在“九曲回腸”的世界里,黎介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亞洲第一”“世界第一”,成為我國腸外瘺治療的鼻祖、臨床營養支持的奠基人、亞洲人同種異體小腸移植的開拓者、加速康復外科和損傷控制性外科等技術與理念的倡導者。

黎介壽從醫70年,用精湛醫術、高尚醫德和仁愛之心,為患者消除痛苦、送去健康。“只要病人還有一口氣,做醫生的就不能輕易放棄。”黎介壽視拯救生命高于一切,只要有1%的希望,他就盡100%的努力。他先后做手術上萬臺,收到患者和親屬贈送的表揚信和錦旗14000多件。他先后帶教了350余名碩士、博士、博士后,都成長為我國普通外科領域的佼佼者,為黨的醫學事業集聚了一批優秀人才。他對學生說:“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天時地利的條件,生活在黃金時代,如果不努力,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

2014年,浩瀚星空又閃耀一顆小行星,他的名字叫“黎介壽星”。這顆小行星位于獅子星座,距離地球約2.21億公里。

老三黎磊石,1926年10月出生,曾任南京軍區總醫院副院長、全軍腎臟病研究所所長,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腎臟病學家,是中華腎臟病學會及亞太地區腎臟病學會創始人之一。他是首批國家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先后獲得軍隊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何梁何利”基金獎、中國醫師獎,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8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2項。他領導的腎臟科是軍隊、江蘇省醫學重中之重的學科及實驗室。2010年3月16日,黎磊石因患癌癥長期醫治無效,在南京逝世,享年84歲。

黎鰲、黎介壽、黎磊石兄弟3人分別擔任燒傷、普通外科、腎臟病3個全軍專業組的組長以及3個全軍研究所的所長,都在各自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三兄弟曾經有一個共同的約定:生,共飲長江水;死,共聚長江魂。黎鰲、黎磊石過世后,遵照他們的遺囑,骨灰撒于滾滾長江。

如今,中國醫學界的“黎氏”傳奇在滔滔江水中重聚……

(作者系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技館原館長、研究員)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