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頭條:科學教育,中西部孩子也不能掉隊

發布時間:2023-06-03 09:48:3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科普時報記者 張蓋倫


(資料圖)

“科學松鼠社”的尹冰老師通過胡蘿卜塔搭建的探究實驗,教授工程結構基礎知識。(圖片由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提供)

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一位科學教師為了讓學生認識“神奇的小電動機”,拿走了三歲兒子的玩具遙控車。在課堂上,她拿著小螺絲刀和學生一起一點點拆開它,展示里面的電池、磁鐵、線圈。

她的孩子,因為心愛的玩具被拿走,在家里又哭又鬧……

這是我國西部縣城的一位科學教師兩年前的真實經歷。

5月29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正式發布《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

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市錢江外國語實驗學校原校長劉晉斌注意到,《意見》明確,要確保薄弱地區、薄弱學校在科學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師資力量欠缺

小學科學教育是基礎科學教育的最前端。但在中西部縣城和農村,專任科學教師尤其捉襟見肘。

“專任科學教師缺口還是很大。現在科學課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開設,人手更顯不足。”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小學科學教研員、荷塘區文化路小學原校長孫江波認為,“沒有優秀的老師,就談不上優秀的科學教育,這是根源。”

兼任老師對科學課能投入的精力有限。不過,就算是專任老師,也難有足夠動力琢磨如何上好課。有科學教研員坦誠描述了不同課程的地位:語文、數學、外語不需要強調就會被重視,因為要“考”;體育、美術、音樂也會被重視,因為從教育部到省市教育行政機構都有“體藝”專門管理部門;科學就不一樣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依然是“可要可不要”。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會致力于提升中西部鄉村地區科學教育已經十余年。該基金會秘書長樊英發現,在基金會開展科學教師培訓項目的8個中西部省份的42個縣里,絕大部分學校都無法配齊和教材配套的科學工具箱。

就像那位西部女老師,拿了兒子的玩具,才為學生折騰出實驗材料。

日益受到重視

出生于1996年的彭小慧讀的是中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回到家鄉的村級小學——湘西永順縣石堤鎮麻岔完全小學(以下簡稱“麻岔小學”)任教。

起初,彭小慧教語文。后來,學校實在缺科學老師,包括彭小慧在內的幾個年輕教師就轉了行,成為教授這所村級小學學生科學課的中堅力量。

建設專門的科學教師隊伍,源于校長的堅持,也源于科學課地位的提升。

2017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發布,要求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2019年,《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實驗教學的意見》發布,鼓勵科學課強化探究式實驗教學;2022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布,對一至九年級的科學課進行了整體布局,增加了科學類課程學習的課時。

“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對孩子走上社會有很大幫助。”麻岔小學校長蔡一猛說,“我常常跟老師們講,現在沒有主科、副科之分,至少在我們學校,科學老師在職稱評聘和晉升上的機會和語數外老師一樣。”

這所村級學校里有多功能教學樓,還有一間科學實驗室。可能教室不那么夠用,設備也不那么靈光,但至少能支撐科學課“開齊開足”。

讓彭小慧欣慰的是,孩子們喜歡科學課。他們經常自發到科學實驗室鼓搗。“平常那些比較‘皮’的孩子,也會做得非常漂亮!”在科學課上,彭小慧也看到了孩子不一樣的閃光點。

多方抱團取暖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和不少科學老師面對面接觸過,樊英總能想到這句詩。常打動她的,是他們要把高質量科學教育帶給學生的渴望。

盡管有客觀條件限制,中西部科學老師們還是一邊抓住各種機會向“外面的”專家請教,一邊在摸索適合當地的發展模式。

一所學校的老師太少,那就以區、以縣甚至以市為單位,把有志科學教育的人團結起來。2014年,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區的科學骨干教師創辦了“科學松鼠社”。

在四川省綿竹市,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他們在努力打破學校之間的壁壘。

孫江波結合地區特點,提出了科學教育的“三個加法”。第一個“加”是“科學課加其他學科”,進行跨學科主題教學。第二個“加”是“科學課加社團”,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興趣社團。第三個“加”是“科學課加校外資源”,充分調動城市這個大課堂的資源。

社會資源,也是劉晉斌關心的內容。“我希望更多科技工作者能到課堂上去,幫助學生和老師。”劉晉斌呼吁,科研人員可以和當地中小學建立常態化聯系,因為“他們能讓學生有崇拜的對象”。

此次《意見》由十八個部門推出,大家各司其職,將形成“大科學教育”格局。文件也強調,要做寬校外科學教育資源,實現校外科學教育與學校的“雙向奔赴”。

孩子們的科學夢,將在多方托舉下,飛得更高、更遠。

標簽:

上一篇:全球快消息!AI繪畫:數學和藝術的碰撞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