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馮進軍:服務國家是“最美” 快資訊

發布時間:2023-07-04 14:42:20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馮進軍在實驗室。

科普時報記者 吳 桐


(相關資料圖)

最美科技工作者

“高中的物理課上,老師做了一個實驗,在真空中將石頭和羽毛同時釋放,結果發現兩者同時落地。這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真空物理的魅力。”馮進軍告訴科普時報記者,這個簡單的趣味小實驗,為他日后探索真空電子領域埋下了伏筆。如今,馮進軍已經成為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并于2019年斬獲了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真空電子學領域最高獎——皮爾斯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科學家。

最近,馮進軍又有了新的榮譽稱號,那就是由北京市科協聯合北京市委宣傳部等部門遴選的2023年度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我們國家有很多優秀的科研工作者,這次獲獎是對真空電子學行業的認可,是對團隊工作的認可。”馮進軍說。

對于馮進軍而言,真空電子學一點也不“真空”。21世紀初,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內在軍工國防領域和經濟民用領域對真空微電子學提出新的需求。馮進軍帶著世界前沿技術和理念歸國,恰逢其時。他瞄準國家急需的基礎和前沿科研工作,開辟了真空電子器件的新頻段,實現了器件頻率從Ka波段至W波段、G波段和太赫茲的跨越發展;和團隊一起研制出國際先進水平的200GHz頻率以上行波管,已經成功應用于我國首個機載視頻合成孔徑雷達(ViSAR)的試飛,獲取了惡劣環境下動目標的運動圖像。

在技術方面,馮進軍作為副總設計師,實現了毫米波空間行波管的自主可控發展,研制出國內首支V波段空間行波管,為衛星導航、星際數傳、衛星通信等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他研制出的國內首支140GHz回旋管和激光抽運銫束管。前者改變了我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項目中所必需的兆瓦級回旋管依賴進口的局面。后者在北斗導航地面站等系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在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和雪龍二號北極科考中也得到了應用。

盡管碩果累累,馮進軍卻十分謙遜。“國家綜合實力增強,北斗導航和載人航天發展,繼而產生了對真空電子學領域發展的需求和動力,我們才有了能夠潛心研究的基礎。”在他看來,“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首先就是“服務國家之美”。

當然,科研攻關之路并非一帆風順。馮進軍認為,無論從事什么工作,人才都是第一位。但在21世紀之初,受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的沖擊,微波電真空器件人才流失,國內真空電子學研究領域的人才更加短缺。為了實現中國要在真空電子領域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馮進軍訪學歸來后,著手從零開始引進、培養人才,組建團隊。

沒有教材?那就自己編。馮進軍帶領團隊大概組織編寫了接近20本小冊子,包含了理論、軟件使用、設計、工藝和測試;后來還和同事為研究生開設了兩門課程,即《高等真空微波電子學》和《太赫茲真空器件和微加工技術》。除了專業能力,馮進軍也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除了專業課,我也給學生開了一門實用英語的課程,為了讓他們有一個更高、更開闊的視野,增強與國外溝通交流的能力。”

隨著國家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科技蓬勃發展,馮進軍帶領團隊在真空電子領域艱苦奮斗的同時,全國各大研究機構的眾多真空電子科學家也在奮力拼搏,讓中國真空電子發展水平在國際上逐漸實現了由“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實現了“領跑”。對于未來,馮進軍表示,將利用自己的優勢繼續努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并根據自己的經驗繼續開拓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相關工作,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引領行業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馮進軍看來,此次榮獲“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稱號,要歸功于國家,歸功于這個好的時代。“‘最美科技工作者’就是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理想,善于攻關,做到最好。總結起來就是服務國家之美,獻身科研之美,堅持學習之美,協作攻關之美,創新引領之美。

標簽:

上一篇:品讀科學家書信的意味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