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處女作《陪孩子淘自然》是一套源于本土的博物啟蒙讀物,也是我這20年來觀察植物、感悟自然的心血結晶。書中依循四季交替,探索我們身邊的萬物之美,也寄托著我對更多孩子關注自然、融入自然,獲得穩固成長力量的期許。
【資料圖】
與植物結緣:遇見自然
這套書的選題策劃始于2019年4月,到出版上架正好4年。最早的寫作契機源自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的“陪孩子”系列,例如《陪孩子讀古詩詞》《陪孩子讀詩經》等等。當時,責任編輯有個夙愿:做一套陪孩子的本土博物書。恰巧我和責任編輯同在博物愛好者的北京花友群,我是熱衷分享的群主,她是同樣癡迷于植物的一員。我們二人一拍即合,這個選題的思路初見雛形。
作為從業十余年的科普編輯,我是一名“重度植物愛好者”。20年前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書時,因受資源環境系的閨蜜啟發,我開始關注校園里的各種植物,這也是我與植物的初次結緣。
游走在校園時,她會隨手指著架子上的串串紫花,告訴我那是紫藤,能開成花瀑布;操場對面的牡丹綻放時,她告訴我,牡丹跟芍藥雖然“撞臉”,但看“腿”是木質還是草質就能輕松辨別;珍珠梅初開時,我們一起聞它獨特的“螃蟹味兒”……每天的校園自然之旅,對我來說都像在漫游仙境,這些草木再也不是單調的“綠色背景”,而是一個個鮮活神秘的植物精靈。
從那時起,我便開始著迷于身邊的草木世界。走路時,我會仰視樹形樹冠,聚焦灌木花果,俯身細看磚縫里的野花野草。這種習慣也教會了我對身邊事物的熱愛、觀察、探究和思考。
利用零碎時間,我把方圓幾公里內的公園、小區、胡同、故居等有花有草有木之處,尋遍走遍賞遍,有一種“我跟這方世界相知甚深”的歸屬感,我也總能從自然中收獲新知和欣喜。
帶動親友團:共享自然
長年從事科普工作的“職業病”,讓我酷愛分享、樂于分享,遇到了獨特的植物、有趣的角度,我都會忍不住在群里或朋友圈“強行科普”。為了方便整理備份,我又開通了自己的“城南花事”公眾號,拍照配文,加上手繪和自然筆記,跟大家共享身邊的自然之美。
我還較為系統地學習了最新的植物分類系統和植物學基礎知識,參加了植物博物學培訓。有了專業知識的加持,我的興趣愛好也由植物逐漸拓展到與其伴生的蟲和鳥兒。無論工作多么忙碌,只要走到自然中,我就能迅速滿血復活,見縫插針地擠出時間來整理、寫作。
每天的耳濡目染,讓我的家人、朋友也紛紛被“拖進了博物坑”:哪些植物開花了、結果了,或遇到了什么蟲子、鳥兒,都會分享給我,孩子們也沉迷于跟我一起去自然中“探險”。
春天在野地里找“小蜜罐兒”——地黃,吸吮它的花蜜;初夏在花椒枝頭尋找花椒鳳蝶晶瑩剔透的卵,看著它蛻皮變為可愛的糖寶;秋天撿了洋白蠟、元寶楓等各種翅果,觀察木槿是否真的“朝開暮落”;冬日察看蟲子和鳥兒們怎么過冬,大樹媽媽又是怎樣給芽寶寶們保暖……大自然總有無限驚喜和樂趣,讓我們流連在無邊無際的戶外家園。
陪孩子、陪自己:回歸自然
走出家門,觀察自然、沉迷自然,回歸為大自然的孩子,這是我跟兩個孩子相處的日常,也是《陪孩子淘自然》這套書出版的初衷。
這套書主要寫了100種植物以及與之相伴的“動物鄰居”,以季節為序分為四冊,從孩子感興趣的點切入,有故事,有知識,有游戲,有實驗,有觀察方法……帶領讀者輕松又發自內心地親近自然、觀察自然、收藏自然、玩轉自然。但目的絕不在于教孩子們認識多少物種,而是在陪伴中引發孩子對自然的興趣,幫助更多人找到與自然對話的方式,以及打開自然之門的鑰匙。
我也希望將這種親子的共處方式分享給更多家庭,一家人沉浸式地享受自然,讓家庭式博物啟蒙成為親子陪伴的一種獨特方式。
《寂靜的春天》作者蕾切爾·卡森說:“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蔽乙仓孕钠谕?,更多人可以在自然的啟蒙之旅中,汲取滋養心靈、溫潤一生的力量。
(作者系中國和平出版社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