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日前去餐館,服務員向我推薦咸蛋黃焗南瓜——不愧為一道名粵菜,由南瓜與蛋黃炒制而成,菜品外咸里甜,外酥里糯,為餐館酒店菜單上的常見美食,烹制方法不算復雜,也適合家庭烹飪。殊不知,我跟南瓜的情結也頗深。
南瓜在我國各地都有栽種。嫩果味甘適口,是夏秋季節的瓜菜之一。老瓜可作為食料或雜糧,很多地方又稱其飯瓜。記得年少時,南瓜是我家飯桌上的常見菜。每到三月,勤勞的母親會將南瓜子種在地里,四月生苗任由瓜蔓生長,一蔓可延十多丈,節節有根,近地即著,其葉狀如蜀葵而大如荷葉。黃花開后結果。果實形狀各異,圓的如西瓜,長的如枕頭。
當南瓜長得比成人拳頭稍大時,此時采摘雖然有些浪費,但因其鮮嫩做成菜后,稱得上是美味佳肴。母親將其切成長條狀,干辣椒入鍋炒香,再加入南瓜條翻炒;加鹽,炒至南瓜熟時出鍋裝盤。夾一塊南瓜條吃下,口感軟嫩清甜,香辣酸咸又入味,特別是汁湯拌過的飯,成為兒時最幸福的記憶。
至九十月份,南瓜熟了老了。剖開肉濃色黃,十分誘人。母親常用的做法:一是清燉。削皮去瓤切大片,放在瓦罐中煲湯,煲好后不必下糖,就已經甜得不得了。二是煮南瓜飯。老南瓜、大米各適量,南瓜削皮洗凈切塊,大米淘凈,同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飯熟,拌勻即成。中醫說,常吃南瓜可健脾益氣,適用于脾胃虛弱、營養不良等。這或許就是我長得健壯的原因之一吧。
當然,南瓜粥也是我家常吃的早餐。老南瓜削皮,洗凈切細備用。大米淘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粥,待沸時下南瓜,至熟時,入食鹽調味就行了。南瓜餅則是將南瓜削皮、洗凈、切塊、蒸熟,而后搗勻,制成小餅,放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即成。這是小孩子的最愛,尤其是大家崇尚吃得健康的今天,南瓜餅往往成為餐館酒店必備的食品之一。
有一段時間,我對南瓜卻敬而遠之。原因是多年前,我在深圳打工,工廠食堂提供中、晚餐,菜為兩根空心菜、兩塊南瓜,很少見到豬肉。打工兩個月,我就吃了兩個月的空心菜和南瓜。以至于離開后,好多年都不愿再吃空心菜與南瓜。尤其是南瓜,凡是以它為原料做成的食品,我都不想吃。熟悉的人曾笑我得了“南瓜恐懼癥”。
人到中年,我逐漸了解到南瓜的食療價值,對南瓜的情感才回到從前。中醫認為,南瓜性味甘、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之功效,適用于脾虛弱、營養不良、肺癰、水火燙傷。《本草綱目》稱它“補中益氣”。《本草再新》也贊其:“平肝和胃,通經絡,利血脈滋陰水,治肝風,和血養血,調經理氣兼去諸風。”《滇南本草》更不隱晦,說它“橫行經絡,利小便”。
據相關資料顯示,南瓜還可防治糖尿病、降低血糖,富含鋅有益皮膚和指甲健康,其中所含的抗氧化劑β-胡蘿卜素,具有護眼、護心和抗癌功效。不過,南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不宜多食,以免腹脹。《本草綱目》提醒:“多食發腳氣,黃疸。”《隨息居飲食譜》也明示:“凡時病疳瘧,疸痢脹滿,腳氣痞悶,產后痧痘,皆忌之。”也就是說,食用南瓜時應注意。
齊白石大師有一首題《南瓜》詩:“客來索畫語難通,目既朦朧耳又聾。一瞬未終年七十,種瓜猶作是兒童。”畫家的詩,細細品來,閑適悠遠中,一股濃濃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其心志,其趣味,無不令人敬仰。
說南瓜,其實就是說田園生活,心里便涌起一種回歸自然的悸動。當南瓜終成沉甸甸的果實,我們才能體會到生命本有的清涼。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