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來自然博物館,探秘“喵星人”家譜

發布時間:2023-08-25 11:52:15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貓貓們的“鏟屎官”可以來這兒集合了!

8月23日—9月3日,國家自然博物館推出“貓之由來——貓科動物的演化”原創公益展,共展出生物標本38件,用綜合展板、互動游戲和多媒體視頻等多種形式,展示了各地質歷史時期的

貓科動物化石、復原圖,不僅詳細講述了41種現生貓科動物及其分布情況,還系統介紹了貓科大家族從古到今的演化歷程以及它們在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資料圖)

最早的貓科動物是原貓

貓科動物是食肉目動物中的一個重要支系,種類繁多,分布廣泛,普遍高居食物鏈的頂端,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與人類的關系也十分密切。這個支系包含了很多為人所熟知和喜愛的物種,諸如史前明星劍齒虎,獅子、虎、豹子等自然界頂級掠食者,憨萌“表情帝”兔猻,以及人類的寵物家貓等。也就是說,它們其實是“一家人”!

貓科動物起源于歐亞大陸,最早的貓科動物是原貓,生活在2000萬—2500萬年前。而在2000萬年前左右,原貓產生兩支后裔,一支為假貓,演化為劍齒虎亞科;另一支包括施泰爾貓和瘦貓,演化為豹亞科和貓亞科。

貓科動物可是天生的獵手,它們一般頭大而圓,吻部較短,常常有顯著的花紋皮膚。它們的爪可以伸縮(獵豹除外),擅長奔跑、攀爬和跳躍;視覺發達,聽覺敏銳,嗅覺靈敏;尾部一般較發達,可起到平衡功能;舌頭上布滿了具有倒鉤的舌突。它們可不是“吃素”的,作為食肉為主的動物,它們演化出了某些特征專門用于捕食和消化這類食物,如犬齒長而尖,能夠起到穿刺的作用;具有剪刀狀的裂齒,可用于切肉。

現代貓科分化出8個支系

現代貓科包括豹亞科和貓亞科,化石記錄和分子證據表明現代貓科依次分化出了8個支系,其中豹亞科包括豹支系,貓亞科包括獰貓支系、虎貓支系、金貓支系、猞猁支系、獵豹支系、豹貓支系和貓支系。

我們熟悉和喜愛的“貓主子”們,自何時傍人安居的呢?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家貓的馴化始于3600年前的埃及,因為埃及的墓畫顯示,3600年前的埃及就有家貓生活。

2004年,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研究者報道了在塞浦路斯的考古發現。在一個9500年前的墓穴里,他們發現了一具古人遺骸和旁邊的石質工具、鐵氧化物、貝殼。除此之外,還有一只貓的骨架。這項考古發現打破了人們先前的認知,遺址中發現的家貓殘骸將對人類馴養貓的考古證據追溯到9500年前。

盡管不同品種的家貓外形差異很大,但基因測序顯示它們有著相同的起源,其唯一來源就是北非野貓。關于野貓的馴化,一種觀點認為是人類特意馴化了野貓;另一種觀點認為是野貓馴化了自己,它們生活在人類的居住地周圍,以捕獵那里的害蟲為生。

家貓可能在漢朝的時候傳入中國。隨著人類的遷徙流動,家貓的足跡已經踏遍世界各地,數量超過了7億只,是唯一一種不受威脅的貓科動物。現代家貓有70多個品種,常見的有中華田園貓、美短、英短、波斯貓、加菲貓、折耳貓、暹羅貓等。

如今的“喵星人”早已不再是看家護院、捕捉老鼠的“工具”,而是如家庭成員般彼此陪伴的心靈慰藉。也有一些不和諧的事時有發生,由于人類濫捕濫殺以及棲息地被破壞,導致貓科動物在世界上的分布和數量都在持續下降。除家貓外,其余現生貓科動物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各位“鏟屎官”們,為了平衡而和諧的生態環境,就讓野貓們在荒野里野著,讓“家喵”們在溫暖的家里賴著吧。

標簽:

上一篇:10只野生鳥類“回家”了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