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8月19日是第六個中國醫師節。目前越來越多的三級公立醫院醫生在短視頻平臺實名認證后進行健康科普,成為人們獲取健康知識的重要渠道。但在健康類科普視頻越來越受歡迎的同時,非專業人士的“偽科普”仍然存在。
早在2017年,中國健康科普聯盟成立時就有專家表示,“人民群眾對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關注,可是健康科普信息,特別是優質的健康科普信息供給嚴重不足”。有關數據顯示,在健康方面,如果前期預防投入1元錢,便可節約治療費8.5元、搶救費100元,可見醫療健康科普的重要性。我們偶爾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些接受過科普培訓的非醫學專業人士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別人的生命,比如實施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等,也說明了醫療健康科普能夠帶來積極的社會效益。
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一些非醫學專業出身的主播也做起了醫療健康科普,但是他們并不是向用戶傳遞健康知識和理念,真正目的只是賺取流量。
在現實情況中,一些與科普有關的短視頻出現了“演員”,劇中有科學家、律師、醫務人員等,他們通過繪聲繪色地表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為了劇情需要,“演員”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如果把這些角色搬到科普相關的短視頻中,如某些博主穿上白大褂后“搖身一變”成為醫務工作者,而且還堂而皇之地做起了科普,網民未必能夠分辨其中真偽。一些為了打造人設而假借科學之名傳播非科學和偽科學的“科普”,不可能帶來有效的結果,不負責任的科普反而會損害群眾的切身利益。
近年來,我們一直在各種場合強調科普要發揮價值引領的問題,這其實涉及多個方面,比如科普從業者、科技工作者、科普內容傳播、科普方式方法等維度。與此同時,我們呼吁科普需要從有效向負責任轉變。
科普的有效性必須要建立在負責任的基礎之上。比如,在從科研成果向科普內容轉化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一些斷章取義、夸大其詞以及脫離情境的引用等情形,這雖然是為了有效傳播,但是從過程和結果來看,不能稱為負責任的科普。因為有效是讓人們“知其然”,而負責是讓人們“知其所以然”,有效是一種結果導向的行為,某些“假科普、真帶貨”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典型表現,而負責的科普更注重過程導向,也就是從“科學是什么”轉向對“科學為什么”的傳播。
因此,我們迫切需要開展負責任的科普。第一,我們要對傳播內容的科學性負責,確保所傳播內容是真實的、值得推敲的,要以對科學傳播研究的理論成果為基礎,不能單純地依賴直覺;第二,我們要確保傳播過程是負責任的,堅持必要的準則和規則,踐行科普倫理規范和價值觀;第三,我們要對受眾負責,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等途徑發揮價值引領作用,最終助力全民科學素質的普遍提升。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920 891 263@qq.com 備案號: 京ICP備2022016840號-87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