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日,美國航天局發布了小行星探測器“奧西里斯-REx”在小行星貝努附近飛行的效果圖。
新華社發
2016年北半球的夏天,地球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它找到了一位迄今為止最佳和最穩定的近地伴侶。
這是一顆編號2016HO3的小行星。它看起來一直圍著地球轉,像極了青春活力的少女在和地球做游戲:一會跑在地球前面,一會跟在身后。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9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公布:中國將展開對2016HO3的探測任務。
這項任務包括:通過一次發射,實現對這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并對一顆主帶彗星133P進行繞飛探測。
太陽系里數它最特別
與地球就像戀人未滿
2016年8月,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通過小行星巡天望遠鏡,新發現了這顆小行星。
“它其實是環繞著太陽公轉的。”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科學家劉慶會告訴我,因為2016HO3和地球同時圍繞太陽轉,軌道也很像,“所以看起來它就像是圍著地球轉似的。”
小行星2016HO3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圈,其中有半年時間,它比地球更靠近太陽一點,就會近道“超車”跑到地球的前面;另外的半年時間,則比地球更遠離太陽一些,它便落回到地球的后面。
NASA的近地天體研究中心主管保羅·喬達斯解釋說:“這顆小行星離地球的距離,每年都會向前或向后飄移一點。當它向前或向后飄移得太遠時,地球的引力就會把它拉回來,使得這顆小行星離地球最遠時不會超過月地距離的100倍,最近時也不會超過月地距離的38倍。”
這樣看起來像什么——對了,這顆小行星好像在跟地球跳拉丁舞。
加上它的軌道還有一些傾斜,使得它每年都會很俏皮地在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平面里,上躥下跳一輪。科學家說:“這顆小行星和地球間的互動游戲,還要繼續玩上好幾百年。”
所以小行星2016HO3成了最佳和最穩定的近地伴侶,但是它的地位跟月亮又不一樣,畢竟它不是衛星,會像月亮那樣繞著地球轉。
“它距離地球2000萬公里,相比月地之間的38萬公里,還是太遠了。”劉慶會說,所以它不能算一顆真正的衛星,只能稱為“準衛星”。
這種陪伴,其實有那么一點默契關照、戀人未滿的意思。
宇宙中獨自生存的小石頭
藏著太陽系形成的原始信息
對這位陪伴者進行深入的了解,也是非常有趣的。
我國探測器將在今后數年,對小行星2016HO3開展繞飛探測,隨后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并采集樣品,之后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小行星樣品送回地球。這一過程大約在3年內完成。
對小行星的探測,是目前國際上進行深空探測的熱門方向。
“小行星是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時,由石塊、云團組成的,它們保存了太陽系形成時期的原初信息。”劉慶會說。
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宇宙里茫茫一大團氣體,隨著壓力越來越大,氣體變得稠密,個別地方開始凝結,形成星球最初的種子。這一團物質一直往前跑,它的引力吸引著周圍的小石塊和有一定黏性的灰塵,“雪球越滾越大,吸引力更大了,團得最大的就成了太陽,八大行星也是這么‘團’出來的。”劉慶會說。
標準小行星,就是一塊小石頭。它們是漏網的小石頭,恰巧沒有誰去“團”它們,就以一顆小石頭的狀態,帶著太陽系形成時最早的檔案,在宇宙中獨自生存下來。
小行星有固體的表面,加上我們已經知道,2016HO3很小(直徑大約在40~100米),它對探測器的吸引力也很小。這使得探測器不需要太多的燃料,稍微噴一點氣加把力,就可以實現著陸、起飛。
中國此次探測,將完成對2016HO3軌道參數、自轉參數、形狀大小和熱輻射等物理參數的測定;
同時探測2016HO3形貌、表面物質組分、內部結構,獲取小行星樣品的背景信息;
并對2016HO3返回樣品開展實驗室分析研究,測定小行星樣品的物理性質、化學與礦物成分、同位素組成和結構構造;
測定和研究小行星樣品的年齡;
與隕石進行比較研究,建立返回樣品與隕石、地面觀測與遙感就位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系。
執行任務的探測器
還有更大的雄心壯志
在此次宣布的探測任務之前,2012年12月13日,中國“嫦娥二號”衛星在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后,繼續成功飛抵距地球約700萬千米遠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對速度,與圖塔蒂斯小行星(Toutatis)由遠及近擦身而過,并對小行星進行了光學成像。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對該小行星的近距離探測。
而即將前往2016HO3的小行星探測器,也跟前輩一樣懷著雄心壯志,不僅要飛一個2000萬公里的來回,還要去訪問主帶彗星133P。
不過,在完成近地小行星2016HO3的采樣任務后,探測器會先飛回地球一趟——得把采樣先送回地球。怎么送呢?它不下來了,把采樣扔回來。
劉慶會說:“樣品會裝在探測器的返回器里,最后落在我國境內。”
然后,探測器要發功了——它會先借地球的引力一甩,加加速,“‘歘(讀chuā)’就飛跑了,一飛飛到火星附近。”劉老師大概也覺得這一系列操作很酷,用了一個我一下子打不出來的字(后來查到了),很興奮地描述探測器設計有多高明,“到了火星,再借一把引力,‘歘’一下又跑到了主帶彗星上。”
主帶彗星,指的是“長居”在火星和木星之間主小行星帶的彗星,距離地球有5至6億公里。
主帶彗星和我們熟悉的哈雷彗星不同,哈雷彗星每76年會靠近地球一次,屬于近地彗星,“但這些彗星就只待在那里轉悠,不往地球來,也不往太陽去,因為離太陽太近,它身上的水和氣體會蒸發掉,時間長了就會死亡。”
探測器將經歷數年時間,飛行到達小行星帶,探測主帶彗星133P,“這項探測很有意義,因為彗星里有水,有一種說法是,地球上的水很可能來自彗星;也有說彗星上有氨基酸,地球上生命的種子,也有可能來自彗星。”劉慶會說。
可惜,這是趟單程旅行。探測器飛過去之后,再也沒有力氣回到地球了。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