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發布的首個“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占6.4%。
(視覺中國供圖)
多動癥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心理行為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兒童大腦認知和執行功能,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多動、沖動為主要特征。
2021年發布的首個“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率為17.5%,其中,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占6.4%。據此推算,我國約有多動癥患兒2300萬人。多動癥男孩發病率是女孩的3-5倍,其中60%-80%患兒的病情還可持續到青春期,甚至還有30%-50%的患兒病情持續到成年期。
多動癥導致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胡梅英的關注。作為江西省兒童醫院護理隊伍中的一員,胡梅英對多動癥患兒有著特殊的感情。她說:“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p>
多動癥就診率不足10%
胡梅英認為,公眾對多動癥認知度差導致就診率低。據調查,目前兒童多動癥的就診率不足10%。
胡梅英認為,這是由于一方面公眾對多動癥認知有誤解,以為多動癥就等同于多動,甚至家長或老師也常將多動癥誤解為淘氣。另一方面,也因為多動癥這個俗稱流傳太廣,人們往往忽略了還有一半的多動癥患兒沒有多動癥狀而僅有注意力缺陷。而且對注意力缺陷型的多動癥患兒,家長或老師會認為這類孩子的學習困難是學習能力問題,容易給患兒貼上諸如沒耐心、不聽話、懶惰、意志薄弱等負面標簽。還有很多家長誤以為孩子的這些癥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消失,但其實有50%左右的孩子,其癥狀會伴隨至成年期。
此外,家長對多動癥心理疾病不認同導致依從性差。調查顯示,將近50%的家長將多動癥歸結為天性和態度。確診后僅有三分之一的患兒接受規范治療。有些家長一聽到孩子被診斷為多動癥,誤以為孩子的一生會就此毀掉,擔心影響孩子的前程,會極力回避或不承認診斷。其實多動癥并不可怕,只要盡早識別、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將早發現關口前移至幼兒園甚至更早階段,孩子依然可以健康快樂成長。
多動癥分級診療機制尚未建立
除了認知方面,胡梅英認為,??漆t生缺乏也導致多動癥診斷率低。多動癥本身是一種很容易診斷的疾病,但是由于專業的臨床醫生短缺,而且大部分家長一開始不會帶著孩子去精神專科醫院尋求專業的幫助,加上全科醫生缺乏相應的多動癥知識系統培訓,分級診療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導致多動癥診斷率存在普遍偏低的現象。
另外,治療多動癥的可及性也有待完善。一方面,在大多數成人醫院沒有治療多動癥的相關藥品,成人在兒童醫院也無法掛號和開藥;另一方面,患兒或家屬對使用中樞神經興奮性藥物心存顧慮,要么不接受治療,要么稍有好轉即自行停藥,加上行為干預需要專業支持和專門培訓,需要教育系統和家庭的共同參與,其可用性也存在挑戰。
“醫教養”結合推進系統性篩查及診治
對此,胡梅英建議,一方面要加強對多動癥的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眾認知率,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基層服務能力建設,但更重要的是要采用“醫教養”結合模式推進多動癥的系統性篩查及診治。
在胡梅英看來,最可怕的不是兒童多動癥本身,而是社會公眾的無知、誤解和漠視,這些都會貽誤疾病的最佳治療時期。因此,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加強公眾對多動癥的教育,提高公眾對多動癥的認知程度和知曉率,消除兒童及家長對多動癥的病恥感;讓專業醫生走進校園,對教育系統內的關鍵人員如班主任和心理老師等進行兒童多動癥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提高老師對多動癥的認知程度和知曉率。通過省市、省縣共建,醫聯體等多種形式加強兒科基層服務能力建設,尤其是兒童神經、心理行為等專業的建設,基層服務能力中增加包括多動癥在內的兒童心理行為疾病的培訓,增強對多動癥兒童的識別能力。
“更重要的是,多動癥需要藥物和行為學的聯合治療。家長和老師是兒童最親密的照護者,對兒童的行為觀察至關重要。建議教育部及國家衛健委共同推進在重點城市‘醫教養’結合模式試點工作,學校成立‘學習發展中心’或心理衛生室,通過培訓采用規范量表對兒童進行篩查,同時對有特殊需求或篩查陽性的兒童及家庭,轉介至專業的醫療機構,由專業醫療機構的醫生輔助學校進行專業干預。通過家庭、老師和醫師的共同合作,建立通過家校醫聯動機制,為家長提供多動癥治療的家庭專業指導,幫助家長正確對待多動癥兒童。針對學齡兒童的學習問題,需要老師、醫生和家長根據心理教育評估共同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焙酚⒄f。
胡梅英認為,通過“醫教養”結合模式促進多動癥兒童的有效規范治療,能夠支持多動癥孩子健康成長,獲得美好的未來。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