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研究的新型二次儲能系統中,鋰—氧電池是理論比能量最高(約3500瓦時每千克)的電池體系。但在鋰—氧電池的發展過程中,放電產物過氧化鋰的絕緣性是一大難點。日前,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陳宇輝課題組聯合上海大學教授施思齊以及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Stefan A. Freunberger,發現通過改變鹽濃度或者溶劑,就可以極大提高絕緣體的電化學速率,并研究發現了其背后的機理。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催化》上。
帶有絕緣體的電化學是未來電池技術如鋰—氧電池、鋰—硫電池的特征和主要困難。它們在這方面不同于當前的插層電池(如鋰離子電池),主要依靠離子(脫)嵌入來平衡混合導電固體的氧化還原電荷。鋰—氧電池在放電或充電期間將溶解在電解質中的氧氣相互轉化為固態絕緣過氧化鋰。鋰—硫電池可將固態絕緣硫和硫化鋰相互轉化。這些過程中的動力學瓶頸是電極與絕緣、不溶性、固體存儲材料之間的電荷轉移,即使在低倍率下也會導致高過電位和不完全轉化。
“我們通過實驗發現,用碘化鋰作為氧化還原媒介體催化劑,在與絕緣物質比如過氧化鋰反應時,存在一個突變電位。”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生曹德慶介紹,當媒介體電位低于突變電位時,氧化還原媒介體在與絕緣物質反應的動力學較慢,當電位僅高于突變電位少許時,氧化還原媒介體與絕緣物質反應的動力學會突然加快。而通過改變鋰離子濃度或者改變溶劑,就可以調節媒介體電位的變化。
經過深入研究,他們發現這個現象不僅在碘化鋰中存在,在其他媒介體與過氧化鋰反應過程中也存在。并且這個結論還可以延伸到除了鋰—氧電池的其他電池體系,例如鋰—硫電池。 陳宇輝表示,這種現象與所選用的氧化還原媒介體及電解質的類型無關,突變電位存在的原因與絕緣物質的晶面有關。因為絕緣物質比如過氧化鋰等是多晶面的,媒介體的電位應該超過主導晶面所需的最低過電勢。
“這一研究成果為鋰—氧和鋰—硫電池體系選擇媒介體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為未來研究媒介體催化劑提供了一個新的依據。” 陳宇輝表示,研究成果也會促進鋰—氧電池和鋰—硫電池的工業化進程,為替代目前商業化的鋰離子電池提供了更多選擇,進一步加快大型儲能系統如新能源電動車等的發展進程。(作者:溫才妃 周偉)
標簽: 鋰—氧電池 改變鹽濃度 絕緣體電化學速率 電化學速率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