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為了蹭“元宇宙”的熱度,也應該多少厘清它的來龍去脈。本文不探討“元宇宙”及其背后的是是非非,僅追溯與羅列一下這一概念的起始源頭。
現在大家提及“元宇宙”,都視美國科幻作家尼爾·斯蒂芬森出版于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為肇始之端,畢竟元宇宙(Metaverse)一詞確實出自這部作品。
但其實這一概念或者說思想的問世,可以推及更早的時候。一般認為,描寫網絡及虛擬世界的作品,應以加拿大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科幻小說《神經漫游者》為最初先導。1984年,這部帶有強烈未來傾向的科幻巨著橫空出世,震動了整個科幻界。后來威廉·吉布森又出版了《康特·杰羅》(1986)和《蒙娜·麗莎超速檔》(1988),這3部作品被統稱為“矩陣三部曲”或“蔓生三部曲”。
一提到“矩陣”,恐怕大家立刻就恍然大悟,因為曾風靡一時而最新一集卻飽受爭議的科幻電影“黑客帝國”系列,其原名Matrix直譯就是“矩陣”。
目前“黑客帝國”系列一共4部,包括《黑客帝國》(1999)《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2003)《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2003)以及《黑客帝國4:矩陣重啟》(2021),威廉·吉布森并未參與到這一系列的編劇當中。但他卻為另一部類似題材的科幻電影做過編劇,電影名為《約翰尼·耐莫尼克》(1995),描述了依靠人體移動傳遞信息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這類作品很喜歡以人名作為作品題目,而這些“人名”又都與故事存在一定的相關含義,比如“約翰尼·耐莫尼克”(JohnnyMnemonic)可以譯為“這家伙的記憶術”。再比如“康特·杰羅”“蒙娜·麗莎”甚至“神經漫游者”也都如此。“神經漫游者”(Neuromancer)是一個作者自造的詞匯,可以將其視為一個超級巨大的、擺脫了人為控制的、能夠自我學習自我完善自我復制的獨立程序。
從事此類科幻作品創作的作家還有布魯斯·斯特靈等人,這期間也產生過不少優秀短篇,只不過都沒有《神經漫游者》影響那么巨大。后來這類作品均被歸為“賽博朋克”流派,這類作品主要描述在強大的電腦網絡背景下,人類處于一種“高科技低生活”的糾結狀態。而這就是所謂“元宇宙”的基本雛形。
那段時間也有不少相關電影問世,但都缺乏一種全景式的展示。真正把這些思想具象化和娛樂化或者說大眾化的,還是科幻電影《頭號玩家》(2018)和《失控玩家》(2021),使得這樣一個原本虛無縹緲的虛擬世界從此有了可視的模樣。
但我們不妨更加考據地溯源一下更早期的“元宇宙”思路。
1982年,科幻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上映。主人公的游戲程序被盜竊,為了查明真相他進入到程序空間,自此一番追逐廝殺……不妨分析一下這些情節,能否明顯看出《失控玩家》所致敬的東西?這是一部有史以來第一次運用電腦動畫拍攝的電影,其中將電腦程序擬人化的手法為后世廣泛借鑒,種種特色使得該片成為一代楷模與樣本。多年之后,其續集《創:戰紀》(2011)問世。
無獨有偶,1982年還有一部科幻電影上映,但票房慘敗,喝彩寥寥,這就是《銀翼殺手》。簡單說,《銀翼殺手》描寫了仿生人與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影片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無比漆黑的未來。這部影片改編自美國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的科幻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1968),這部作品因其所闡述的思想被視為“賽博朋克”的早年鼻祖,可惜作家在電影上映前三個月不幸離世。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銀翼殺手》越來越受到各個領域的重視,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也被越來越多地改編為電影。2017年《銀翼殺手2049》問世,既是《銀翼殺手》的續集,也是對其的緬懷與致敬。
仔細考察《電子世界爭霸戰》和《銀翼殺手》,可以認為它們在對“賽博朋克”的表達上各有欠缺。《電子世界爭霸戰》具備了炫目的虛擬形式,卻缺乏一定的深刻思想;而《銀翼殺手》清晰地表達出了這種思想,卻未涉及電腦虛擬空間的技術?!渡窠浡握摺穭t起到了集大成的作用,成為“賽博朋克”的一代經典。
(作者系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主要從事科幻與科普創作)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