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瑩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我們由常規基質培育油茶苗改為林業廢棄物研發的基質新配方后,不僅油茶苗長的快且壯,就連油茶果殼等剩余物研制的育苗基質,生根效果也特別好?!卑不杖f秀園生態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詹長生興奮地說。
“基質新配方”是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木本油料育種與培育團隊研發的新技術成果,其是將油茶果殼等經濟林剩余物,通過高溫有氧發酵、脫毒和滅菌等系列技術處理后研發而成,這一成果將經濟林產品“吃干榨盡”,在解決企業大量林農剩余物無法處理難題的同時,又實現資源循環利用,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油茶殼等剩余物基質化培育油茶苗。來源: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
這僅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近年來,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科技人員通過技術革新和成果轉化,實現經濟林剩余物循環利用,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和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資源浪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
我國經濟林種植面積約6億多畝,每年在采集、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諸如果殼、果渣、修剪枝葉等剩余物,僅油茶、核桃、板栗果殼年產量就有2930萬噸。然而,由于處理技術欠缺,這些剩余物大多被隨意丟棄在山谷、河灘、公路邊,雨水沖刷后流入水域,嚴重污染水體,也或作為燃料燃燒,污染大氣,成為污染源,造成大量生物質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嚴重制約經濟林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其實,這些剩余物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和礦物質元素,與食用菌基料和泥炭形成的原材料成分相近,是食用菌和植物栽培基質的良好原料。
作為林業科研“國家隊”,如何將經濟林剩余物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維護國家糧油安全,成為了擺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木本油料研究團隊案頭迫切想解決的難題。
十年攻關,經濟林剩余物替代泥炭
2012年開始,該研究團隊開啟了經濟林剩余物再利用的科技攻關。
在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主要經濟林廢棄物基質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和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特色經濟林生態經濟型品種篩選既配套栽培技術”支持下,研究團隊通過探明果殼廢棄物主要化學成分及含量的基礎上重點圍繞油茶果殼、山核桃果殼、板栗果殼等剩余物脫毒處理栽培食用菌和高溫有氧發酵、基質化栽培花卉苗木等,開展系統研究與示范。
十年來,研究團隊10余名科研和生產工作人員經過潛心研究,反復試驗添加物對3種果殼高溫有氧發酵、有機物質與有害物質降解、發酵產品復配等,先后攻克了3種果殼剩余物脫毒處理和栽培食用菌技術,以及果殼剩余物高溫有氧發酵生產育苗基質技術,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合脫毒菌劑和高溫有氧發酵技術,攻克了3種果殼脫毒處理基質化栽培食用菌關鍵技術瓶頸,解決了果殼剩余物在食用菌栽培基質適應性差的問題。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突破了3種果殼與不同輔料高溫有氧共發酵及發酵產品栽培花卉苗木關鍵技術,研發出基于果殼廢棄物、適合30多種植物栽培的復配基質,實現經濟林果殼剩余物就地生物轉化、100%替代泥炭、高效培育花卉苗木。
成果轉化,打通產業發展最后一公里
“瞄準現實問題,實現精準對接?!毖芯繄F隊的張金萍副研究員介紹說,用實用技術解決企業生產中的現實問題,是我們做科研的最終目的。
油茶枝條和油茶殼基質化油茶林下栽培大球蓋菇.jpg油茶枝條和油茶殼基質化油茶林下栽培大球蓋菇。 來源: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
為解決企業困境以及成果示范推廣的需求,張金萍多次深入一線企業和林場現場,指導企業采用果殼、林木修剪枝條等廢棄物進行高溫有氧發酵、發酵產品完全替代草炭培育油茶苗、薄殼山核桃種苗、鐵皮石斛以及多種花卉和蔬菜,采用果殼廢棄物栽培香菇、大球蓋菇和秀珍菇等食用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發酵產品100%替代泥炭培育的油茶苗成活率達99%—100%,比常規基質提高了5%—10%,油茶苗地徑和高度比常規基質分別提高了36.6%和46.7%,生長周期縮短了3—6個月。
我國油茶、核桃和板栗等經濟林經營和加工過程中每年產生經營和加工廢棄物約7000萬噸,經濟林剩余物基質化育苗和基質化栽培食藥用菌,可以充分利用廢棄資源,降低育苗基質和食用菌基質成本25%以上,減少碳排放約2800萬噸。目前該技術已在安徽、浙江、江西等地10余個企業和林場推廣應用。
“該技術對打通經濟林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實現經濟林全產業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睆埥鹌颊f,未來該技術將用于經濟林地復合經營,實現油茶等經濟林基質就地利用,提高經營效益。
下一步,研究團隊將通過生物轉化途徑,開展經濟林剩余物經濟林下種菇或就地、就近高溫有氧發酵,實現菌渣或發酵產品就地還林,解決經濟林剩余物利用、提高土壤有機質和固碳增匯等技術問題。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